符号化追星~续

前些天提到东山纪之,我又去把我之前给他做的闲聊视频拿出来看了一遍,感想是:果然没变。不如说在现在的心境加持下,有些观点更明确了。

1,我追的从来不是人,而是“价值”。无需社会认可,能引起我心中共鸣即可。入坑和出坑的决定,完全取决于是否能从偶像身上获取所需要的“价值”。

我入坑东山,在于他的舞蹈实力得到了我的认可,超越天赋的勤奋,笨拙的真实感(来源内核的自卑与不安),比完美的王子形象更吸引我。他还带来了久违的笔友体验 (J-web问答),让人想起了N久以前的登报交友。我会问他是重视结果还是重视过程,其实都是在做价值观的试探。

我出坑东山,因为价值提炼已完成。我翻完了他的自传,看完了在追期间所有的新剧,进行了半年互动。当新的、更具吸引力的价值(堂本光一的音乐剧和更持久的舞台生命力)出现,我“潇潇洒洒”地离开了。

我并没有讨厌他,只是我追求的那部分已经吸收好了。话虽然难听,但他的年龄的确很难再提供我想要的演出内容,而此时有一个还能提供,且快要到舞台生命期限的角色出现,我会本能地抓住,以免重蹈覆辙。而我又因为奉行追星同时期只追一人的原则,所以自然就和东山告别了。

我在乎的是偶像能否提供我所看重的 “信念支撑” 和 “自我映射”,我曾经说,我从东山的舞蹈中看不到“灵魂”,我看到的是跳舞者本人两个大写的“坚毅”。我追的,也许是“努力”这个概念本身。

2,我还有个和其他追星族不一样的癖好,我不喜欢考古。我什么时候开始追,就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虽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知道过去的事,但基本不会主动搜索,除非要验证现在得出的某个结论。这说明,我追星的本质是需要一个人承载我的价值投射,他的真实人生经历,我不关心。我不是在追一个完整的人,我在追我需要的符号。我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一个核心项目:我自己。

而且,说白了,过往的历史,我没有亲眼看到,亲身参与,我拿什么判断。靠媒体,靠粉丝口述吗?他人的叙事如果无法验证,考古只是浪费时间。经常看到“越考古越爱”的说辞,我不需要。他过往再美好,现在变了也是白搭。我又不能穿越到过去爱他,看的不还是现在么。
 
也许这就是我始终觉得和其他追星的人有壁的根本原因。我并不爱我追的那些星星,我欣赏,赞美,学习,唯独不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