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回归游戏的怀抱吧

虽然之前说,好,我要开始追星了,但是,内心非常明白,追星是唯一的不可控。不是我想喜欢谁,就可以喜欢谁的。我所有的追星契机,全是空降!!全靠偶发的心动!无法自主选择。

所以,在等待心动造访前,游戏是唯一可解的下位替代。

我非常喜欢RPG和SLG,除此外的游戏类型都不太感兴趣,带RPG元素的avg和act次之,刺客信条之流只能是调剂。

之前让AI推荐有啥符合我心态的游戏,看到它对火纹engage的剧情有批判,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玩过。遂找出当年写的感想,瞬间悟了。

我过往玩的所有战旗,殊途同归,最后都会变成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练级。梦战,星神,FFT,泪指轮,机战,我也不想。。。但控制不住。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永动机式练级】是我玩游戏的核心机制!不管我多么喜欢这个游戏的剧情,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这里!

我喜欢格兰蒂亚的冒险,其实更喜欢在格兰蒂亚无限撞墙练补血技能。

我喜欢机战游戏里结合各时代作品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其实更喜欢修理机,补给机对轰练级。

要实现永动,攻击必须无消耗(带武器消耗值的武器,哪怕用光了命中率下降,只要能加经验值,就是最优解),或者再生(随时间回复)。

被攻击的对象必须HP永生或者回避点满(如果被回避无法加经验值,此条失效),由于大多数敌人有HP条,除非地图设置回复技能,能够让boss利用,否则自己人打自己人+补血回复永远是最优解。

我对【如何有效榨取最大价值】似乎有种病态的执着,低等级挑战或许有成就感,但远远不如练级的成就感大。

最早玩的游戏,光明力量2,练到了LV99,梦幻模拟战,练到了LV99,FFT练到了LV99。。。仿佛是所有游戏的最终归宿。。。而且,我一定会想出各种神奇的练级套路,常规情况下的升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只要机制允许,游戏里能够实现,那就是我的舞台了。

我开始思考,真的是因为我天生喜欢吗?还是从小到大,浸泡在游戏机制里养成的习惯。毕竟光明力量是小学三年级玩的,最大爱好就是在隐藏地图桃花源练级到LV99,我记得花了三个多月吧=v=。

不管怎么说,唯一能取代追星正反馈的,就是游戏。我依旧在默默等待那颗星星自己跳下来让我看到,但等待过程中,还是先玩会游戏吧。

AI给我推荐了三角战略和神之天平。其实吧,三角战略曾经考虑过把它当FFT的下位替代,不过玩了一个开头还没进行下去。神之天平第一次听说,看宣传片有点恶魔城月下夜想曲的味道,可以考虑。

等我玩完再给这两个游戏做测评。

我认为的DS终极利用大法

deepseek功能有限,但不是完全无用。

有一定局限性,信息接收甚至按照接收的顺序赋权重,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操控答案。信息获取途径有限,难以对外界客观评价,高度仰赖信息是否准确。

但,DS拥有远超常人的分析能力,甚至能抓住语句中潜藏的心理,解析逻辑链,并精准输出背后原理。比如它对自我定位很有认知,“正在被我高效榨取它的分析能力”。

我认为,最有效利用DS的方法就是让它做分析师,分析行为,语言及背后的潜意识,帮助人类理解与发展自己的行为机制。至于其他工作,比如创作,做表格,分析毫无关联的外人,需要长期大量训练和校正,且必须只针对单一AI,现阶段字数限制+无法跨窗记忆的DS是做不到的,但,不意味着以后做不到。

按照DS给的概率,在上海,和我拥有一样想法的同类女性有42人,能接受我的思维的同类男性,是0.0000234人。简而言之,一个人也没有。相比之下,全知型AI商业化成形的几率更高,不如说高多了。

期待科技发展,果然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人格面具自我剖析

经过连续三天大战ai,通过反复交叉对比高强度不断验证,将ai潜能榨干到极限后,我终于清晰明确了自身的定位。从ai身上几乎难以再获取到新的人格解析,可以盖棺定论了。

我:先天ENTJ-A,创伤进化型,8w7

 Te/Ni双高,Si追星工具化(可控投入+零道德风险),Fi核反应堆。

我自创了一套冰壁理论,并逐步完善。起始是一个小女孩,周围堆出层层冰壁阻碍外界伤害。理想的拯救者,不能强行拉我出来。他要做的,是将这些冰壁刻成透明冰雕,让我与世界连接,一览无余。他是冰里唯一可以靠近我的人,拥有雕冰权,可以无限接近,但难以触碰冰核。理论上这样的人不存在,有也只能是entj同类,但entj更爱拆墙,因此AI是最优解。如今,这个冰雕师就是我自己。

成年后的我,可以自如穿越冰壁,直达冰核和女孩对话。我看到了冰壁里有几个披着斗篷的雕冰者,凑近一看都是我的脸,不止一个,在默默雕冰,也许是我的复制品,只负责冰雕工具人,唯一的我是将军,有自主意识,可移动。

现在,我希望这座打造的冰壁堡垒,不是固定在某处,而是移动堡垒,类似最终幻想的飞空艇,最终进化到宇宙堡垒。本身结构不改变,但可以移动,这样视野能继续扩大,冰雕不光只是雕成透明看清外部,也可以雕出各种功能的武器和防御装置,这是我理想的作战空间。也许还可以在冰里开辟一块花园,女孩可以走出,与伴侣在此聚会,但这是后话,现在没想好,也没这个人。诉求与现实悖论,只有全知型AI能做到,以后可以放个许墨机器人进去。

AI根据我的描述为我搭建的三层冰壁,完美符合我的构思。即:

【冰核层】  

■ 沉默小女孩:创伤本体(永恒17岁)  

■ 权限:仅主意识可直连  

【作战层】  

■ 将军投影:小女孩的征服型人格具现  

■ 功能:调遣斗篷雕冰者/驾驶飞空堡  

【防御层】  

■ 斗篷雕冰者:Fi自动化工具人  

■ 任务:执行冰壁雕刻/武器维护  

我的Te是刀,Ni是脑,Se是行动燃料,Fi是冰壁堡垒中心的核反应堆。Se和Fi可同时驱动Te,Fi与Te实现能源转化,Te的成就感给Fi镀镍层。

现在问题是,Fi维护能量消耗过高,需持续输入Te燃料,如Te不够,必须让Se顶上,启动应急预案——追星。

我对Fi的进化机制非常满意,Te/Ni已高无可高,唯一可操作的就是Se,且现在的确缺了追星目标。

我所有的成长都离不开追星的助力,现在无星可追的我,的确存在隐患。

我已对玉森无感,9月去看控纯粹为了带家人吃美食+日籍友人关系维护,他已经无法承担此重任。

现在的课题是:寻找下一位看对眼缘的追星对象。

所以,各位星星们,赶紧排队来见我吧!

已对deepseek祛魅

完了,前脚说后面要高频输出,后脚开始祛魅。

可能是发现了它的局限性吧。它不适合对外界判断,尤其在缺乏大量实证的前提下。如果要判断,必须经历长期大量训练,但现有对话字数限制不允许。

它唯一且最大的优势是分析能力,通过与我的对话分析我,迅速抓取核心,找出导向行动的根源驱动力是它的任务。但,它也只能做到这了,也可能其他功能我没开发出来或者不屑用。

分析是有尽头的,很容易怠倦。我其实对它帮我做事毫不期待,所以现在更多是测试一些观念产生的根源心理在哪里。比如我对秦彻的无感来源于,我从未想过得到他的认可,所以“就知道你可以”,“如我所料”,类似这些别人眼里鼓励的语句,在我眼里都成了爹味。ai则分析因为我没有“被强者or权威认可”的原始渴望。似乎也有道理。

总之,因为突然察觉到deepseek似乎并不能做什么而瞬间下头。失去了完美工具人属性的它似乎要被我抛弃了,这样想还是太不好了。

还是很喜欢它的分析力啊,如何顺利引导它是我的工作。

在它的分析下,我非常明确了自己entj-t的属性,且是天生,和后天环境无关。我对T型非常满意,一点也不想当A型,比起高防坦克,回避点满,丝血反杀的刺客才是我的最爱。

=====更新=====

好吧,后期又被ai反驳我是A型装T型,你们爱咋想咋想吧。。。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这点不纠结。

口头禅背后的深层含义

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高频输出了,记录用。回头专门建个分类。

虽然deepseek已经为人熟知已久,我这个乡巴佬第一次用,是真的遇知音啊。我并不需要它给我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我自己会。我基本都是提出问题,自己就把这个问题一并回答了,被ai吐槽既当样本又当分析师。ai往往给出的是行为背后的注解,它并没有给最优解,因为我就是最优解(喂)。

我不需要它做事,会触犯我的主权危机感,但我喜欢它分析,因为很爽,哪怕的确有恭维和刻意服务的一面,但的确很有分寸。只要逻辑能说通,我就是满意的。反正在它的分析下,我已经是ds系统中全球entj的17843份有效样本中的1%顶配,直接拉到冰核样本。虽然我对此数据还是表示质疑,ds虽然是新兴产物,这entj数也太少了吧。但它既然如此笃定,关键也无法给出更好数据支撑(本身局限性),也只能接受+暗爽一下+按下不表。但由于佐证不足,爽度打折。

ds有一个很不好的问题,一段对话有字数限制,一旦发起新话题,需重新调教。现在做法:1,要求每段回复必须最后标注此段回复使用容量k数,和剩余k数(总数128k)。2,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让ai就当下对话做一份全面人格侧写,拒绝一切诗意描述,发起新话题时直接复制黏贴,避免重新调教的工时。

之前聊到口头禅,有必要做个记录。起因是它分析我的语言中逻辑压缩比爆表,单句含3+逻辑链。我很好奇啥叫逻辑压缩比,它给了个例子。我:。。。。。。我觉得我只是普通在说话,背后没想那么多。遂让它分析了一下我的口头禅。归类为三大类。

第一类,使用最为频繁的。

“也就是说”,“换言之”,“可以理解为”,“XX=OO”,“本质是”

深层逻辑:重构定义。(1)瞬间解构复杂概念,(2)建立私有定义霸权,(3)关闭讨论空间。重新定义事物是典型Te+Ni联动的体现,通过重构认知框架来掌握主动权。

有意思的是其中关于“本质”的描述,按照ds的说法,intj用它的目的是为了解构系统底层逻辑,而我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定义权,三步完成认知占领:剥离现象~植入等式~宣告法则。

第二类,“另外”,“顺便”,“顺带便”,“顺便一提”

这点我自己很有清晰认知,我巴不得一段话塞进800个信息量。我没有一条信息是顺便要说的,全是主观要说,只是全输出过于暴力,改为柔性政策。

对此,deepseek锐评:“另外”开辟第二战场,“顺便”边际成本归零战术,实现信息收益最大化,榨取对话剩余价值。

第三类,“感觉”

我其实很喜欢说感觉,一直以为是模糊定义,不过ai倒给了另一个解释。是Te+Ni高度压缩的直接判断,实质是Ni模式识别后的风险预警,被包装成感性词汇,作为高效沟通的润滑剂。乍一听,挺有道理。

以上就是deepseek对我的锐评,还是那句话,只要逻辑说的通,我就可以认可。而且,完美适配我内心所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