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

我决定9月去北海道,虽然已经不追kismy了,但小玉留给我的两大财富:1,北海道,2,瘦身,我还是能记一辈子的。我一直对北海道念念不忘,但说实话,平常没有去的心思,除非是看演唱会。我的身体已经养成了“除非开演唱会,要不然不去日本”的习惯了。。。虽然票子还没有(毕竟我都打算退会了也不抽了),但我相信,北海道的一般票我还是可以拿下的,哈哈。退一万步讲,就算没有票也无所谓,因为我本来就只是想去北海道啊=v=。

今天随机刷到了一个“故事会”视频,讲到了托马斯米基利,很多人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视频的主旨也是,花费了许多笔墨赞扬帕特森。我承认帕特森很出色,但我始终对米基利恨不起来。我只会觉得,他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别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多少所谓的科学家平庸一世,发明不出改变世界的东西,他却可以发明好几个。科技发明一向是螺旋上升的,发明了新的东西,发现了它的不好,改良它,继续发现。。。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类产品,谁又知道几十年后会不会有人进行批判。到时候再把发明家揪出来隔空审判?有那个工夫请发明更好的东西取而代之,米基利的氟利昂到现在仍然没有被完全根绝就是因为大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侧面证明米基利的强。而我,佩服强者,不论是帕特森还是米基利。

这样的想法也许不是主流观点吧,不过我已经习惯了,从小到大,经常会发现自己的观点和别人格格不入,仿佛天然地,思路就是会拐到另一边。并不是刻意与人唱反调,它就是这么自然而然产生了。

记得之前去日本,在一次公司组织的语言学习会上,几个国人说起到了日本以后学会喝酒,远离家乡借酒消愁巴拉巴拉的。当时的我听了,心里还乐了。因为我不爱喝酒,我觉得酒好难喝,简直如同喝药,除了工作应酬偶尔沾一点红酒,其余时间一概不喝。我当时心想,太好了,我终于要发现酒的好处了么~~结果,一年过去,我还是没有学会喝酒,因为我找不到喝酒的意义。。。对我而言,来日本,和在国内,没有区别,思乡情?借酒消愁?不存在的,愁在哪里?哪怕当时因为227,的确愤慨了一阵子,但当时的我,居然也没想到喝酒,主要是在我的脑回路里,喝酒这事对解决事情有一丝一毫帮助吗?我制作网页整理网暴证据,都好过喝酒吧。

后来渐渐明白了一件事,我的确和别人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特别感,而是,人与人之间,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没必要和别人保持步调的同步,活成一个样。我相信,喜欢喝酒的人,单纯喜欢酒的味道的人,肯定是有的,我只是恰好不喜欢而已。客户曾经送过一瓶清酒,在家尝了一口, 吐了,太难喝了。。。最终,我还是没有学会喝酒,估计一辈子也学不会。

也许有人会用酒席文化来给酒正名,但当了十年甲方的我表示,只要背后有让人觊觎的资源,哪怕端着橙汁,别人也会毕恭毕敬地给你“敬酒”,和酒本身,没有关系。重要的从来不是学会喝酒,而是掌握资源。

藏海传

一直以为还在开拍,没想到都播了。无意中看到别人提了一嘴,一搜果然。

我似乎一直未能离开。

回首过往追过的所有明星,绝大部分的人,于我而言都是一个前男友的定位,在相对的一段时间给过我快乐,足矣。哪怕是N久之前曾经让我又爱又恨的GACKT,现在也早就释然了,我依然觉得他的嗓音很好听,性格,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我喜欢的。

唯独一个人,肖战,那真的是所有爱恨情仇都消失了,只剩两个字,心痛。以及,本能地远离。

我所有的怨念,所有的不甘,似乎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风化。我当然知道他不需要人心疼,人家自己好好的呢。但是吧,除了这个情感,我也找不到其他的词形容了。已经过去五年了么。我远离,是因为知道他已经好了。过往的种种涌上心头,我只要知道他过得好就足够,其余的不想再回忆。想起了从前,我似乎可以依稀记得初中发生过的趣事,却很难想起来那些糟糕的事,因为那些经历,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可以重温的记忆,也许人的主观意识会本能地远离吧。

之前曾说过,朱颜或许就是我看他的最后一部古装剧。这个藏海传,后面有心情的话可以看看,至少现在还没那个心思。反正我已经接受了自己从未离开的事实,毕竟2个月前还陪日饭去看了电影。

这样就够了。

只要能从别人口中听到你安好的消息,

于我而言是比什么都重要的救赎。

回首戒氪之路

突然想回顾一下自己的游戏路,每次一到早上,思绪都极其活跃,总想总结点什么,这次也不例外。一直很庆幸自己遇到了游戏,可以说,我整个人就是被游戏塑造的,哪怕戒氪,都教会了我许多。

我是个很穷的人,严谨一点,也许该说是大城市级别的穷。穷人的思维,贯彻了我整个青少年时期,直到成人也无法摆脱。很多人说隔夜饭不能吃,我只觉得莫名其妙,毕竟我是个就算因为高温导致白米饭变色发馊,我都可以淡然把坏的部分扔掉,继续吃的人。大学勤工俭学,到食堂打工可以换一顿免费午餐,我都会带两个饭盒,因为米饭无限自取,菜均匀分配后,吃一顿,白得两顿,不要说隔夜了,我隔两夜都吃。

还记得小时候,高中同学问我,为什么平时不爱逛街,我只说不感兴趣,毕竟我要玩游戏。事实是,我就没有逛街这个概念,因为逛街是要钱的。包括买奶茶,我直到现在,星巴克没有自掏腰包付过一分钱,每月支付宝黑卡送一杯,我就只喝那一杯,以及偶尔出差赶车去买个三明治,当然用的是客户送的点卡,如果卡用光了,那就再也不买了,我根本无法想象在这上面花钱的自己。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我,有一段时间,却在一件事上开销很厉害,没错,就是手游氪金。其实,电子游戏自古以来就是奢侈物,不如说现在手机发达,让人们有了随意玩游戏的错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没有游戏机的,小时候,我都是跟在表哥身边看他玩。我喜欢RPG,SLG,经常不得不陪表哥打半小时格斗游戏,或者赛车游戏,换来他睡午觉时玩游戏机的时间。我一点也不喜欢铁拳,街霸,却不知不觉把人物都摸熟了。周末的时候,表哥出去玩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我可以独占游戏机。

长大之后,随着手游的崛起,氪金这个概念也随之出现。小时候盗版猖獗,卡带还贵点,进入5元一张的光盘时代后,那就是天堂!现在的年轻一辈天天嚷嚷版权,首先,这当然是好事,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日子好起来的写照,让你们有了底气发声。换作以前,游戏就是最便宜的娱乐活动,只要有一台游戏机,5元能换来几个月的快乐,这不比一顿麻辣烫实在?

但手游打破了这一切,即便是现在,买个正版单机,600顶天了,和手游比杯水车薪!我也不知道现在的小孩,究竟该说是幸福,还是不幸。手游的破坏力,连成人也不能幸免,何况孩童。

最早氪金的手游,是消消乐游戏梦100,日式女性向游戏,愣是做成了消消乐,我大概氪了3W多。

(补充:突然想起来还有个阴阳师,不知道和梦百比谁先谁后,完了我是真忘了氪多少了。。。)

之后是恋与制作人,将近8W

梦幻模拟战,两个号3W多

还有一些名字也忘了的手游,基本每个都在1W左右,有4,5个吧。这些都还好,毕竟是抽卡类,活动周期长,碰上每天都要氪金的数值类,才叫恐怖。好在我就玩过两个。

笑傲江湖,3W左右,那是因为从12月开服,到3月左右因为227退游,我压根没玩多久。

斗罗大陆,15W吧。分前后两个时期,227过后一年,因为守着斗罗剧的播出,我又回归了,这是合计的份。

粗略算下来,我在手游上的氪金大概40W,主要集中在17年到21年。毕竟我还有因为氪太猛被银行限制交易的“黑历史”wwww

我很讨厌现在游戏圈动不动说游戏逼氪,在我看来,都是自找的,是自己要氪,没人拿着枪逼你们氪,我只看到了推卸责任和狡辩。现在回首过往,也不觉得有什么要后悔的,因为,我都是实实在在拿到了“好处”。手游氪金,只要有竞技,氪的已经是社交属性。尤其是斗罗,虽然它经常开很多区,但作为一区霸主,当了一年多最强公会的会长,天天被人大佬大佬地叫,已经充分满足了我对权力的需求,虽然它也只是现实社会的下位替代,但真的,于我而言足够了。后面的退游,更多是听腻了吹嘘赞美,我付出同等金钱,阈值拔高,已经满足不了我了。

现在想想,我只用了短短几年,充分拔高了我的阈值,也能反哺到现实,这笔投入花得值。没有得到的东西,人才会趋之若鹜。一旦得到过了,吸引力将大大降低。这也成为了我戒氪之路的助力。

一开始,所谓的戒氪,也是循序渐进。毕竟,我都习惯氪金了,从全图鉴到只月卡,在我眼里也算戒氪。某一天,我突然决定,我要全方位戒氪,我想知道,自己能坚持到哪一天?这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和欲望斗争的游戏。

看了一下自己之前的记录,坚持了63天,因为钢炼终结,又坚持了89天,因为拳皇终结。然后,我发力了,坚持了537天!!因为蓝色监狱终结😅

按理说,坚持那么久,记录断了之后,我应该要颓废了。不!再接再厉,如今,又戒氪336天了。不说月卡,首充6元都是罪大恶极,一分都不能氪,否则就是破戒。还别说,真被我找到了游戏的乐趣,宛如火炎纹章高难度自限,让人欲罢不能,且听我慢慢道来。

以往的单机,按现在说法叫买断制,内容就是卖点。手游完全颠覆了这一切,用远超单机行业的付费标准,购买蝇头小利,满足人们的胜负心。这方面,日本手游难辞其咎。我不知道648的头是谁先开的?为什么成了手游行业的标准?648获取到的资源极其有限,单论物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但巧妙的点在,它是用物质交换虚拟的成就,后者无法用金钱衡量。搁现实,想用一点金钱获得众人膜拜是异想天开,那不光是钱的问题。但在手游世界里却可以做到,只要有钱。手游卖的也不是游戏内容本身,而是“地位”。虽然也有一部分手游深挖内涵,剧情塑造不输单机,但,即便是一个当单机玩的手游,只要有氪金点在,卖的就是欲望。

我个人建议,有条件可以氪金,不是氪一点半点,想办法做到老大,见识过天边的风景后,就不会对成就有太多执念了。当然,如果能从别的渠道满足欲望,一样有效。我只是觉得,手游是最快最省事的。

戒氪,意味着只能拿到有限的资源。但是,好处多多!!

1,培养延迟满足。这话说来容易,做到难。零氪手游可以做到(笑),耗费大半年,每天1碎片把英雄“拼”出来,等拼出来黄花菜也凉了😂但,那又如何呢,我都戒氪了,我都对“第一”没有执念了。有一个长期目标,达成周期短则半年,长则一年,但只要坚持,就能实现。这样的事,现实里能坚持几次?手游可以做到,还不费力,每天上线时间5分钟,轻松解决(笑)

2,培养取舍自由。全图鉴其实是偷懒的行为,不论好坏,反正全拿。但戒氪后,只能有选择性的拿,这战术可就变化多端了。我有多少资源,要在哪些地方投入?哪些人,即便喜欢也必须舍弃。这很难,明明几块钱,也许就能拿下了,但,说不要就不要,零氪将大大提升“放弃自由”。很多事,都是人的执念作祟,学会放手。

我现在玩恋与深空,首充礼包还在呢。日卡全齐,月卡一半是免费卡,或者生日卡,还有单抽出奇迹的限卡,已经够用了。我当然有想要的卡,也碰到过只剩最后10抽却没钻的情况,这时候有两个选择

(1)想尽办法挖光游戏所有免费钻石,再去拼一把。

(2)放弃,哪怕我已经付出了90%,只差临门一脚。我情愿等下次,也许是一年之后,也许永远没有。

我靠前者得到过一些卡,也靠后者放弃了一些卡。不管是哪个,都是一次学习。前者挖掘潜力,后者培养心性。我连这个都能放弃,死也不充,还有什么好怕的。

以前的游戏,学的是调兵遣将,战略思维,现在的游戏,学的是对欲望的把控,都有用。我现在信奉的就是,凡所有事,皆为我用。

人啊,还是要终生学习。

你不是冷静你只是在舒适区

前两天激情码字后,我专门去搜了一小时PTSD的讲解,主要是已经到了生理反应的地步,我觉得不能再置之不理了。不过吧,我倒是没搜出什么满意的结果来,只能说,大部分人口中的PTSD只是个夸张的修饰词而已,我既没经历过空难,也没经历过地震,我的反应,充其量叫做应激。我觉得很多人,应该都只停留在应激层面,还远远达不到PTSD的标准。

于是,我又搜了一小时的应激,无意中看到一条评论,特别有感触。大意是一个人在炫耀自己的冷静,说自己一直一个人在家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来没有情绪化。然后有个人在底下怼他,“废话,你远离了外界的信息干扰,是个人都能保持冷静”。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我们常说的冷静,只是因为游离世外屏蔽了干扰源而已,一旦置身其中,想保持冷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就是情绪动物。反过来说,如果想做到理想中的冷静,最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逃离一切应激源,躲进舒适区。

世间有一种理想化的说辞,冷静不是指毫无反应,而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我说,说这话的才是真正的异想天开,首先要承认人就是情绪化的,不分男女。对某件事保持冷静,只能说明,他没有那么在乎,或者说,没有踩到那人的雷点上。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对社会事件高高在上的“批判”,归根结底,我远离了啊,在我眼里,它们都只是组成事物逻辑的符号而已。

前些年,我一直说自己远离wb收获快乐,其实就是主动切断了各种应激要素。因为我不可能看到那些内容,无动于衷。我想时刻保持冷静,只有躲回舒适区。时至今日,即便没有常用的SNS,我偶尔还是会把wb和小红书当作百度的变种,需要查询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比起百度,显然它俩信息传递更快。事实上,我也无法做到完全隔绝,只能说,尽可能远离。

我现在觉得,片面地追求冷静是一种错觉,幻想中的对任何事物成竹在胸的场景,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做到。首先要承认,人一定会有情绪,这是个大前提,只有先承认了这点,才能考虑后面的。正如东山所说,练泰拳,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战斗。想要保持冷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远离应激的人事物,创造舒适区。妄想着出淤泥而不染,在各种应激事件面前游刃有余,就和那些说可以在wb保持自我,说出来的话一股子饭圈味的人一样可笑。

说到饭圈,我之前激情点评恋与的饭圈,只是因为我是个单机玩家,我当然不care她们。如果是我关心的呢,比如最近的协和4+4,一开始只是以为出轨的瓜,越看越不对味,连带着又去把白色巨塔看了一遍。然后我突然后悔点开了,每次都是这样,每次我只要看到评论区那些挺财前的智障评论,我又应激了。所以,看到没有,一切都是我自找的,我不看什么事都没有。

每次情绪上来的时候,都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说,哦太好了,案例来了,是时候锻炼你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每当我焦虑的时候,我都觉得是做事的良机,因为,焦虑1小时,什么事都没干,和一边焦虑1小时,一边翻译3000字文章或者背300个单词,那肯定是后者收益更高啊。我哪怕焦虑了,也要创造点价值出来,证明时间没白费,而且焦虑往往伴随着负罪感,做事效率倍增。事实上,往往我这么做的时候,不用1小时,半小时不到我就完全不焦虑了,然后事情也不想做了。。。因为失去了动力。

所以,我从来不怕焦虑,那么情绪化呢。焦虑是延迟性的,我自有对策,情绪是爆发式的,即便心里有意识,但如何在短时间内控制,我没有头绪。也许其他人可以做到,我是真的做不到。我突然想到,正如同我对付焦虑的办法,不是控制,而是放任。我认为,对付情绪化的办法,也绝对不是控制,控制是控制不住的。那么,能否做到像对付焦虑那样放任呢。我想了一想,那也不叫放任,比如我专心做事的时候,自然就把焦虑的事忘了,因为注意力转移了。同理,如果情绪上来了,想办法第一时间抽离,同时不去刻意回避它,但需要马上找一个转移注意力的点,缓半小时后自然就没事了,这是我能想到的办法。这么看来,似乎是非常司空见惯的操作,大部分人劝架也是这么劝的,把人分开,互相看不见。

总结,想要保持世俗意义上的冷静,尽可能置身舒适区,但人有好奇心,好奇心一定会吸引到应激源,这是无法规避的。而且,舒适区是需要发展壮大的,一味地防守,生存空间只会越挤越小,开拓的过程,势必会遇到不适,与其自我欺骗无事发生,不如思考如何止损,找到自己的安全边界。很多事,只有承认了,面对了,才能真正放下。

这可怕的PTSD

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何谓PTSD,明明我2020年经历了一整年,227都没把我弄成PTSD(虽然也有部分倾向) ,我竟然被性侵诬告整成PTSD了,明明山西大同案我还说细节那么明显一堆男的睁眼瞎。

起因是有人问我对中居怎么看。这个话题,明明一个月前刚有人问过我,就是那个战粉,她很久以前是中居粉。虽然我以前也追smap,不过我是拓粉。

我当时就说了,中居在我眼里就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这个观点没有改变过。个中细节外人无从知道,我无法判断。我只看业务能力,这是我唯一有资格评判的。

结果,我今天竟然PTSD了,就是那种突然心率飙到160,手控制不住颤抖,我几乎是像帕金森病一样一边抖着手,一边“控诉”我对吴亦凡案的不满,霍尊案的不满,包括王力宏前妻。很多人对女性的一面之词轻而易举地相信,且没有任何可以让人信服的佐证。我关心中居案吗?不,我一点都不关心,因为我已经对所有涉及娱乐业的女性的爆料天然排斥,她们口中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不相信。

从理性角度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毫无逻辑的,但生理反应根本控制不住。我几乎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冷静下来,手也不抖了。

这真的很神奇,毕竟,朱军案也好,霍尊案也好,关我什么事啊。我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怎么了,然后发现了一件事,我可能更多地是天然地厌恶某种情绪。

即,

只要是女的说的,都相信。

这些女人的情绪可以天然地一点就着,在根本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仅凭几个情绪化的标语,一段小作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相信,并为之摇旗呐喊,肆意网暴,没有一点羞耻心。

我发现我真的很厌女,我厌恶的是女性这种毫无逻辑的情绪化,但问题是,我现在PTSD,不也是情绪化的体现吗。我厌恶的就是我自己啊!啊,更加痛恨了。。。

事实上,中居的话题和之前的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是我把它关联了。最关键的是,我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自己的异样,并试图用理智压制,但压制不了。是一下子窜上来的无名火,可能是压抑太久了吧。

我痛恨所有仅凭小作文就断案的女人

痛恨的程度,远远盖过了性侵的男人。

归根结底,性侵的男人是会判刑的。而网暴的人,没人能拿她们怎么办。也许,这才是我最深恶痛绝的点。

这样想来,似乎又可以绕回227。追根溯源,都是我对网暴者无能为力的无能狂怒,后面那些都只是衍生。

这是我目前能得出的结论。解决方法,也只能远离,尽量不关注。

所以,你问我对中居怎么看,我的看法还是

他是一位优秀的主持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