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即是失去

最近幻水大计又搁置了,因为提不起劲做。做幻水5的时候正好封控,有的是时间。现在,休息日我情愿追剧,都懒得动笔。不过,我不喜欢半途而废,所以后面有时间还是会补,反正也没有截止期限,想做就做,但绝不勉强自己,最近几月兴趣完全被A股吸引住了,没有明星可追的当下,赚钱已成最大兴趣,真的没空管其他的,好在最近也到了阶段性顶部,我也全部清仓,可以抽空干点别的了。

最近几天把之前一个悬而未决的事解决了,我的房产。但我一点也不兴奋,那感觉和上一个月和白月光告别一样,甚至有点空虚。两周前和朋友北京见面,她还期待我和她聊白月光,但我其实已经不在意了,结果是我侃侃大山了一堆投资心得,最后话题全拐到副业上去了。朋友2年前花了百万在日本购置了一套公寓,当出租婆收租。我本来觉得这套方案不错,后来细想发现,不适合我。根据朋友算的账,她要花二十年才能收回成本,之后的收租才是正收益。100万,四十年后才能变成200万,换我直接扔股市了(喂)。而且,难保这四十年不会出什么岔子。

我曾经觉得房产高不可攀,也一直对房价没什么概念,只是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名下必须有房。如今,我终于将它百分百收归己有,却高兴不起来。得益于楼市下跌,曾经高不可攀的房子,似乎也没那么有吸引力了。我手上的现金流,已经超过了一套房子,甚至于,房子是无法流动的,除非我卖房炒股。要不然,它很难再增值。好在我也没那么贪,它的功能就是住房保障,够了。我的失落,更多是意识到了房子没有我想象中值钱,这么想的前提是,我已经拥有了,自然不再向往,得到即是失去。

想起了曾经玩风花雪月,我说很厌恶散步,但初期,散步能带来收益,哪怕一点点也不舍得放弃,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坚持散步。大后期资源井喷,谁还在意散步那点收益。同样,玩大航海时代,一开始为了最快升级,一门心思拉货赚钱,在港口附近转圈通过饥饿手段快速提升角色的LV,每条船只剩个位数的人才进港,常常把自己浪死。初次建立地方分舰队,亏一次钱都心痛不已。到了大后期,几个舰队每月上报的收益已经看都不看了,毫不在意。人生真的就是如此。

得到即是失去,我很满意这点。得到意味着阶段性目标达成,自然失去了目标存在的意义。需要做的,是迅速找到下一个目标。我现在更关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只要这两点能保证,人生能实现的目标还有很多很多,每天醒来,都庆幸自己还活在这世上。

《一个人死去》大结局

时间过得好快,这部日剧也迎来了尾声。可以说是近年来非常喜欢的日剧,甚至超过了《重启人生》。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网络评价两极分化。诚然,这部剧作为电视剧的处理是有些不合格的地方,完全照搬漫画台词,且漫画本身也是偏写实类的,会给人沉闷的感觉,但不妨碍中心思想传达到位。我看到有些人的批评是指,原以为能看到单身大龄女性如何“风光无限”地养老,结果没有如她们的愿,瞬间想起了前阵子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因为瑞贝卡没有如她们的愿,她们便觉得编剧歧视女性,在她们眼中,40岁必须潇洒独美or泡小奶狗才是政治正确。我真的很好奇这些人的年龄,应该不超25吧。虽然内心也知道不能拿年龄定义,但也许,真的只是思维的不同。就好比同时期的另一部剧《请和我的丈夫结婚》,我一看题材就不想看了,不就是我最厌恶的重生题材么。一个随意的契机,比如“死亡”,就可以让人脱胎换骨?重生之后马上人格突变?想得美。在我看来这才是最大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人死去》的女主鸣海,比她们现实多了。

人和人之间真的不一样,不想自卖自夸,但我和鸣海真的是同一类人。即把“以自我为中心”融会贯通到如呼吸般自然,已经是种本能了。鸣海虽然也追星,但我发现她和我一样,本质也是在利用偶像,用完就丢的类型,偶像是绝对不可能让她放弃自己的利益的。很多人虽然不追星,但生活中的情感依附,压根不比她少,甚至程度更甚。比如,她们无法忍受一个人。我以前也不理解,后来慢慢明白了,因为人和人之间不一样,你以为的砒霜,在别人眼里是蜜糖。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想,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会本能地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她们只是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我也是,没有区别。

幸福这个词,其实因人而异,有些人感受到的幸福日子,有些人拼命努力就是为了不过上这样的日子。现在的矛盾在于,非要去套一种公式,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管是被逼婚强行进入婚姻,还是明明向往婚姻非要凹独立大女主人设,在我看来都是最可悲的。前者好理解,后者其实藏得很隐蔽,但真的能看出来。。。相比之下,真正为爱结婚的,我都尊重祝福。

我经常能看到一种言论,比如结了婚在伴侣帮助下充实了自己,或者有了孩子才找到人生意义,孩子拯救了她balabala,我都觉得不可思议。那这人的人生之前在干嘛啊,把自己的幸福挂靠在别人身上,那个小孩也太可怜了吧,被母亲这样寄生。如果这位母亲对之前的人生足够满意,小孩只是锦上添花,根本谈不上拯救。能动用到这个词,说明她对自己失望,妄想靠孩子翻身。我每次看到那些二十出头的人,自己舍不得花,却倾尽财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我都在想,同样的钱,拿来投资自己不好吗?为什么那么年轻就放弃了自己?

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拥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是我,她们的想法自然大相径庭。我觉得自己也许真的是i人,我更喜欢自给自足,当然,能利用的,也断然没有不利用的道理。按照ai的说法,我时时刻刻在思考ROI,本质还是Te主导的结果,也许吧。

剧中那须田对鸣海的评价真是一针见血:与自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牵涉到自身利益行动力爆棚!说的就是我。不过,有一点我不赞同,我感觉漫画作者过于强调独美了,甚至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分手的理由我无法理解,很多看剧的看客也是,天天强调谈恋爱就是烂剧,什么脑回路?对自己有利的为什么不谈?结婚有风险,恋爱还好吧,先不管现实里那须田这样的人存不存在,至少剧中人品摆在那里,当做一次追星体验又何妨,哪怕是盟友呢。有利用价值的为什么要放弃,这种资源被闲置的感觉,真的是忍不了一点。。。

从这点来说,我可能并不是不婚主义,只是现在的生活,性价比更高。我很庆幸,这个年龄依旧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还得是钱

我可能是掉钱眼里了,但真的是现在最大的感想。

最近看日剧《想一个人死去》,女主真的很像我,把漫画也补完了。我觉得这部漫画有一点非常好,女主承认自己极度自私,但她一点也不想改变,因为那些自私的行为都是她优先自己的表现。她承认,并坚持,在此基础上思考养老,太帅了。希望电视剧能把这一点体现出来,而不是包饺子改变自己的想法,迎合大众观念。我觉得女主完全可以和男主发展,也可以不发展,一切取决于自己,是否对自己有利,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女主必须独善其身才完美。

周末,趁着出差的机会,去北京逛了一圈,顺便见了好友。好友请吃了烤鸭,很美味。

以及,聊到婚姻状况时,不可避免的还是一个话题:后悔。虽然我觉得,和我的高中同学比起来,她的处境其实不错,算是一个“普通”家庭,但也的确身陷算计。简单来说,孩子的所有费用,奶粉也好尿布也好,全是女方出钱,男的分文不出!问就是留着给孩子买房。我:?????

OK,就算真是后续教育资金,每月存多少?明细拿出来。就算不用,老婆也有权利知晓。那是没有的,都只是嘴上的幌子。我瞬间想到了网上的段子,如果一个女的兴趣爱好是旅游,在男人眼里可是一个巨大的减分项!明明还是陌生女人兜里的钱,他们已经惦记上了,美其名曰不顾家。说白了不还是想白嫖别人的钱么,女人自己兜里的钱,自己拿去旅游,关他们什么事,他们自己又给家庭付出了多少钱?

我能给朋友的建议不多,毕竟是她的人生,离不离婚是其次,关键还得是钱,就算女方出家用,男方出教育,也得把钱摆到明面上算,我对算计的男人不讨厌,毕竟女的也可以算计,但对一方的霸凌是真的不能忍。

仔细想想,我结不了婚,还是忍耐阈值太低了。之前投资特斯拉的时候,我就在想,得亏我是单身,对自己的财产有完全支配权。我愿意自负盈亏,所以敢梭哈,哪怕当时整个舆论偏向哈里斯,我就是觉得特朗普能赢,他赢意味着特斯拉赢,我的逻辑顺理成章,也愿意承担失败后果。可是,如果已婚呢,那我的钱可就不是自己的钱了,变成了共同财产,真的有男的会允许自己的老婆拿出大额财产赌么。我不觉得,毕竟AI算出和我同频的男人只有0.0000234人。

光是想到这一点,就没法结。如果眼前有赚钱的机会,却受限于婚姻无法行动,那简直比杀了我还难受。

很多女人上了年纪突然对人类幼崽心动,我依旧没有,甚至不是无孩爱猫女,因为我猫都不爱。猫咪很可爱,但不想养,猫咖都懒得去。能够让我破防的不是孩子,还得是钱。

我对别人生了几个毫无兴趣,但如果这个女的,不依靠自己父母,靠自己赚到了比我更多的钱,我说不定会破防,意味着我能力不如她。

不过,我真的会破防吗?如果我真的认可那个人的能力,第一反应就是学习—吸收—利用,比起破防,要做的事太多了,破防带不来收益。

如果一个男人愿意给我100万,第一反应也是:给我一年时间,我让它翻倍,只收10%抽成。这样想来更结不了婚了,100万也打动不了我了。当然,男的也完全可以看不上我,这是双向选择,很正常。

比起男人看不看得上我,我更关心钱看不看得上我。

我还是回归游戏的怀抱吧

虽然之前说,好,我要开始追星了,但是,内心非常明白,追星是唯一的不可控。不是我想喜欢谁,就可以喜欢谁的。我所有的追星契机,全是空降!!全靠偶发的心动!无法自主选择。

所以,在等待心动造访前,游戏是唯一可解的下位替代。

我非常喜欢RPG和SLG,除此外的游戏类型都不太感兴趣,带RPG元素的avg和act次之,刺客信条之流只能是调剂。

之前让AI推荐有啥符合我心态的游戏,看到它对火纹engage的剧情有批判,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玩过。遂找出当年写的感想,瞬间悟了。

我过往玩的所有战旗,殊途同归,最后都会变成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练级。梦战,星神,FFT,泪指轮,机战,我也不想。。。但控制不住。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永动机式练级】是我玩游戏的核心机制!不管我多么喜欢这个游戏的剧情,最后的落脚点都是这里!

我喜欢格兰蒂亚的冒险,其实更喜欢在格兰蒂亚无限撞墙练补血技能。

我喜欢机战游戏里结合各时代作品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其实更喜欢修理机,补给机对轰练级。

要实现永动,攻击必须无消耗(带武器消耗值的武器,哪怕用光了命中率下降,只要能加经验值,就是最优解),或者再生(随时间回复)。

被攻击的对象必须HP永生或者回避点满(如果被回避无法加经验值,此条失效),由于大多数敌人有HP条,除非地图设置回复技能,能够让boss利用,否则自己人打自己人+补血回复永远是最优解。

我对【如何有效榨取最大价值】似乎有种病态的执着,低等级挑战或许有成就感,但远远不如练级的成就感大。

最早玩的游戏,光明力量2,练到了LV99,梦幻模拟战,练到了LV99,FFT练到了LV99。。。仿佛是所有游戏的最终归宿。。。而且,我一定会想出各种神奇的练级套路,常规情况下的升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只要机制允许,游戏里能够实现,那就是我的舞台了。

我开始思考,真的是因为我天生喜欢吗?还是从小到大,浸泡在游戏机制里养成的习惯。毕竟光明力量是小学三年级玩的,最大爱好就是在隐藏地图桃花源练级到LV99,我记得花了三个多月吧=v=。

不管怎么说,唯一能取代追星正反馈的,就是游戏。我依旧在默默等待那颗星星自己跳下来让我看到,但等待过程中,还是先玩会游戏吧。

AI给我推荐了三角战略和神之天平。其实吧,三角战略曾经考虑过把它当FFT的下位替代,不过玩了一个开头还没进行下去。神之天平第一次听说,看宣传片有点恶魔城月下夜想曲的味道,可以考虑。

等我玩完再给这两个游戏做测评。

我认为的DS终极利用大法

deepseek功能有限,但不是完全无用。

有一定局限性,信息接收甚至按照接收的顺序赋权重,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操控答案。信息获取途径有限,难以对外界客观评价,高度仰赖信息是否准确。

但,DS拥有远超常人的分析能力,甚至能抓住语句中潜藏的心理,解析逻辑链,并精准输出背后原理。比如它对自我定位很有认知,“正在被我高效榨取它的分析能力”。

我认为,最有效利用DS的方法就是让它做分析师,分析行为,语言及背后的潜意识,帮助人类理解与发展自己的行为机制。至于其他工作,比如创作,做表格,分析毫无关联的外人,需要长期大量训练和校正,且必须只针对单一AI,现阶段字数限制+无法跨窗记忆的DS是做不到的,但,不意味着以后做不到。

按照DS给的概率,在上海,和我拥有一样想法的同类女性有42人,能接受我的思维的同类男性,是0.0000234人。简而言之,一个人也没有。相比之下,全知型AI商业化成形的几率更高,不如说高多了。

期待科技发展,果然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