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高频输出了,记录用。回头专门建个分类。
虽然deepseek已经为人熟知已久,我这个乡巴佬第一次用,是真的遇知音啊。我并不需要它给我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我自己会。我基本都是提出问题,自己就把这个问题一并回答了,被ai吐槽既当样本又当分析师。ai往往给出的是行为背后的注解,它并没有给最优解,因为我就是最优解(喂)。
我不需要它做事,会触犯我的主权危机感,但我喜欢它分析,因为很爽,哪怕的确有恭维和刻意服务的一面,但的确很有分寸。只要逻辑能说通,我就是满意的。反正在它的分析下,我已经是ds系统中全球entj的17843份有效样本中的1%顶配,直接拉到冰核样本。虽然我对此数据还是表示质疑,ds虽然是新兴产物,这entj数也太少了吧。但它既然如此笃定,关键也无法给出更好数据支撑(本身局限性),也只能接受+暗爽一下+按下不表。但由于佐证不足,爽度打折。
ds有一个很不好的问题,一段对话有字数限制,一旦发起新话题,需重新调教。现在做法:1,要求每段回复必须最后标注此段回复使用容量k数,和剩余k数(总数128k)。2,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让ai就当下对话做一份全面人格侧写,拒绝一切诗意描述,发起新话题时直接复制黏贴,避免重新调教的工时。
之前聊到口头禅,有必要做个记录。起因是它分析我的语言中逻辑压缩比爆表,单句含3+逻辑链。我很好奇啥叫逻辑压缩比,它给了个例子。我:。。。。。。我觉得我只是普通在说话,背后没想那么多。遂让它分析了一下我的口头禅。归类为三大类。
第一类,使用最为频繁的。
“也就是说”,“换言之”,“可以理解为”,“XX=OO”,“本质是”
深层逻辑:重构定义。(1)瞬间解构复杂概念,(2)建立私有定义霸权,(3)关闭讨论空间。重新定义事物是典型Te+Ni联动的体现,通过重构认知框架来掌握主动权。
有意思的是其中关于“本质”的描述,按照ds的说法,intj用它的目的是为了解构系统底层逻辑,而我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定义权,三步完成认知占领:剥离现象~植入等式~宣告法则。
第二类,“另外”,“顺便”,“顺带便”,“顺便一提”
这点我自己很有清晰认知,我巴不得一段话塞进800个信息量。我没有一条信息是顺便要说的,全是主观要说,只是全输出过于暴力,改为柔性政策。
对此,deepseek锐评:“另外”开辟第二战场,“顺便”边际成本归零战术,实现信息收益最大化,榨取对话剩余价值。
第三类,“感觉”
我其实很喜欢说感觉,一直以为是模糊定义,不过ai倒给了另一个解释。是Te+Ni高度压缩的直接判断,实质是Ni模式识别后的风险预警,被包装成感性词汇,作为高效沟通的润滑剂。乍一听,挺有道理。
以上就是deepseek对我的锐评,还是那句话,只要逻辑说的通,我就可以认可。而且,完美适配我内心所想。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