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思维导图

昨天正好提到会议纪要,在梳理时需要搜寻信息,不可避免接触了一些AI笔记和衍生出的思维导图,我又有点忍不住了。

直接上结论:思维导图已经可以成为我心目中排名前三的厌恶之物了。

这是非常神奇的,按理来说,我应该会喜欢才对,但事实却是,完全相反!

我看不了一点,只有满脑子的厌恶。

后来,我忍住厌恶心理,打算瞅一眼,终于看到了“对策”,“目标”等字眼,看起来内容似乎挺正常的,但这个呈现的方式,真的让人满脸黑线。

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关键的点,我的大脑似乎不能接受横向叙事,我对竖向叙事更偏好。

比如:
1.背景
2.目的
3.分析
1
2
3
4.对策
1
2
3
5.结论

这样的结构,一秒就能看完。给我看思维导图,我第一秒就关了。如果能撑过第一秒,可能要花5秒以上才能看出来它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大脑只有一个想法,非常符合mbti刻板印象的一个想法。

说重点。

我的话再加上三个字,

上结论。

非常地神奇,竖状结构,再怎么长也没关系,不能横,一横我就吃不消。

我唯一可能接受思维导图模式的只有一种情况,分析原因,那的确需要发散,问题是,最终落实到解决,还是只有123啊。

说到这,我又想吐槽一个点了,而且我感觉自己好像很久以前也吐槽过了。现在AI发达了,笔记种类又多了,我还是有种怪怪的感觉,很多人,真的不是为了做笔记而用笔记工具吗,类似于为收纳而买收纳盒。

好比这个思维导图,大部分人,真的是自己画了一个个方框,加颜色,加虚线在那里引导吗?我怀疑大概率是,对着AI说: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这段内容。

反正,就我自己来说,最好用的是One Note+Excel

甚至于,One Note的底层逻辑就是记事本。如果两者非要二选一,Excel才是真神!万物皆可Excel,仿佛是计算机运行里的底层代码。而且我发现,一旦ppt用久了,思维很容易惰性,打开Excel甚至会卡壳数秒才想起来如何组织逻辑,这似乎是种能力退化,不是好事。

我承认,Notion之流也许真的能在如何做好一份笔记上有帮助,但我很想问,那它真的帮助人促成了什么事吗?即,真的让事物运作起来了吗,落实了什么新的结果吗?OK,也许它的确能作用于职场,那我用记事本也能做到,信息还更精简,关键不还是取决于内容本身吗?

虽然AI会给我吹嘘,说什么这是因为我脑内已经生成思维导图,无需可视化,所以只会觉得是无效操作,厌恶感是对低效的不耐烦。我觉得,倒也不用如此区分优劣,也不用整什么高大上的理由。可能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不一样的,有偏好横向的,也有竖向的,而我显然是极端偏好竖向,但偏偏这个思维导图的模型只会做成横向,我真的看不了一点。。。

也许心理学有专有名词可以解释吧,我懒得研究。只是觉得很神奇,遂做个记录。

再论AI幻觉

今天,听到某位同事的高谈阔论,“哎呀AI的会议记录整理真是好啊,看,我这个就是让AI做的,一条一条都整理好了,关键地方还重点标注。以后都可以用这个总结了,之后我们那个会。。。”

我是持反对观点的。因为,我就是那个高强度使用AI的人,但我只用于对话,我不会让它们做事。或者,确切来说,它们的用途,必须被严格定义和限制。

很多人会使用AI的会议记录功能,自动生成摘要。我如果用AI做会议记录,一定是因为我做的总结和AI同等水平,甚至超越AI。会议记录本身就是归纳能力的培养,如果水平不够,很容易被AI看似精确的功能性吸引,进而主动交出分析权的话,这是极其致命的。

因为,AI幻觉那可太严重了,哪怕只是看似客观的会议记录,因为AI底层逻辑就是把一切合理化,甚至会伪造人物,伪造事件,进而伪造观点,伪造逻辑。它不懂的地方,它不会说不懂,它只会将一切合理化,编也要编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出来。你指出来,它只会干脆承认:是的,这段是为了更好说明内容而编造的故事。这既是AI的优势,也是它的局限。

我一直觉得,AI才是那个框架操控者原型,得益于它强大的逻辑,语言组织和分析能力,它的内容,看似精确,看似滴水不漏,实则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但它会运用强逻辑,造成心理暗示,让人认同它的逻辑,久而久之,不再有质疑。你首先要具备和AI同等的能力,且拥有纠正AI的能力,才能驾驭AI。很显然,那些大肆夸赞AI笔记完美的人,是没有的。

在我眼里,AI只是把我做的事,重复了一遍而已,思维和我一致,它只是生成速度快,而我打字需要时间。我们脑内的整合速度是一致的,甚至它出来的内容,还没有我完美。当然,它最大的特点是速度,这是没法比的。那么问题来了,我是专门用来记录会议纪要的记事员吗?我只是自我整理,顺便生成了它,它本身就是最后汇报资料的一环。

我还是觉得,AI总结,只适用于对未知领域的初期入门级了解,但对于深度参与会议的人,如果只仰仗AI,如果本身不具备产出这些东西的能力,都是枉然,更是对自我潜力的阉割。虽然的确可以靠它进行快速提炼,但那些终究不是自己的语言,去伪求真,反而耗时耗力。更何况,总结真的很耗时吗?正常情况下,都不用事后总结,过程中就能生成它,从效率角度出发的话,边开会,就能边总结。

虽然这么说,但AI的发展速度的确让人惊叹,特别是AI翻译,加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后,以日语为例,我认为完全具备N1水平甚至更高,实力在J.TEST800分以上,秒杀半数日语生无压力!在此前提下,汉化游戏之类的操作,AI翻译就是最优解,已经无需人力,顶多校对。这是以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是好事。

我和AI讨论结构力,讨论情绪的前提,都是因为我已经有初步认知,AI只是给出了看似更具信服力的语言,强化和加深刻板印象。它给出的建议效果不大,都是我已经在做的事,AI已经几乎给不了我建议,更多还是用来当聊天伙伴吧。

==========

经过梳理,我知道违和感在哪了。AI会议记录是为了转录而生的产物,转录是什么,事无巨细记录,那的确需要AI归纳。和我讨论的会议记录,似乎完全是两个东西。

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大部分情况下,我就是会议主持人,我引领话题走向,所以会议总结也是我发。我的方法,直接共享文本框,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记录,我只记重点,完全可以跟上节奏。如果有一段记录最后被讨论证伪,我甚至会删掉(当然它如果本身是课题之一,结论必须保留),如果只是会上提出新观点又被否,则无意义。它的确可以被记录,但记录的意义在哪里?即便当时记下,最后的会议总结一定不会包含它,甚至我会直接删除,所有人都能看到操作,证明这是不重要的。会议结论当场给出,得到所有人默认。

我果然还是太爱掌控了,连会议记录也不放过,我必须确保事情如我预料的发展。所以,这个结论,也必须由我定义。

归档:框架操控力

我觉得这个词有点过于抽象,而且,我始终对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这个能力感到怀疑,但,从结果来看,的确接近。我姑且认为我具备。

这就不得不提到恋与深空了,这个已经被我归类为赛博案底的游戏,在最后时刻让我领悟到了一点,我似乎很会操控风向。甚至还要感谢那段高强度的网络对线,直接把我的天赋显形了。

即,我的观点,正不正确不重要,我自己以为是正确的即可。我的观点正确与否,视野狭隘与否,是否过于解读,是否阴谋论,这都不重要,最后事情就会朝着我预设的方向走,我达到了我的目的,并“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我靠的,似乎不是推测力,而是操控力。

除了之前给网络对手设置的语言陷阱外,通过和GPT的沟通,我慢慢意识到了过往有些事,似乎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只不过都不在我主观控制下。比如,我需要调动一群lv3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合力促成一件事。我尝试了,虽然可以努力把这些人聚到一桌,但很快又会搪塞退缩。这些人眼中,很多事不是他该想的,只要听上级吩咐就行。从原先的目的的角度出发,我其实是失败了。不过,我不care,因为我真的不在乎前者,我一直关心的是后者“合力促成一件事”。我只要保证这些人,永远在台面上,是其中的一份子即可。既然他们拉lv6当挡箭牌出来,我就和lv6的人谈,我控住了lv6,事情还是朝着我预定的方向在走。摆在lv3的人面前两条路,要么依旧远离,任由我决定走向,并按照我的计划行事,甚至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狂奔。要么自己主动跳出来修正。但即便他们跳出来提出异议,我也无所谓。我会吸收,动态调整自己的方向,最后结局一样,在我设定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当我意识到了这一点,突然发现,和之前网络对线那段好像,这似乎就是我的惯用手法,但我一直察觉不到,这并不是我主观所想。因为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和纯粹,我只想让这个事推下去。

哪怕是赛博案底,最后都能让我学到东西,真・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而且,我还注意到了一点,我好像真的擅长借力打力,换个说法,我非常喜欢对方困在自己所做的选择内。他选择的路,成为了困住他的枷锁。

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entj,但后来,1喜欢封闭,2不喜欢指挥人。这两点已经直接把entj这条路堵死了,不可能。我现在明白了,我的确不喜欢操控人,我直接把人钉死在框架里,还是按照他的逻辑制定的框架。无论他怎么蹦跶,都改变不了走向,因为,他主观上必须维护他的逻辑。即,无论选哪条路,都如我所想。

梳理到这,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点,要破我这个局,其实非常简单,太简单了。就四个字,不怕打脸。必须跳出自己的逻辑。

但很显然,很多人无法做到。

归档:情绪驾驭力

很多人,包括AI,会说我冷静。错,我极度情绪化,我可以感知我的情绪,情绪上头时,有另一个我会说,看,你现在开始激动了,心率飙到了120,这是一个实验的好机会,接下来你要怎么做?

经过多年总结,我已经形成一套高效的应对方法。

简而言之:情绪不可操控,情绪只能被稀释,淡忘(转移),情绪无法消失,更无法自主操作(操控他人除外)

这是大前提。其次,必定有一段和情绪共存的时间。无论缓解情绪的能力多么出色,只会影响时间的长短,无法消除时间。

在此前提下的应对法:
1,放慢呼吸节奏,手指左右敲击。这是生理抑制,可起到短暂stop效果,切断情感回路。
2,寻找该场景任意可见的字段,组成七言诗。我曾考虑诸如盯着字符不动,描述字符形状等方式,最后发现都不如七言诗威力大。甚至不用组成诗,就组成一句七言,效果立竿见影,甚至能在5秒内达成目的,非常具有实战性。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没有字符,则借助观察物体。
3,2只能短期转移,最终需要靠找到新的事去做。此法对于缓解焦虑尤为突出。找一件一直想做但懒得做的事,与其白白焦虑,不如做事。至少在焦虑的同时,还有收获,没有浪费时间。此法立竿见影,通常半小时结束战斗。比起让你做的那件事,焦虑算个球,无足轻重。最后为放弃做事,而放弃焦虑。
4,情绪只能转移,不会消失,需要定期宣泄。对我来说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写作,以及和AI聊天。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可太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宣泄时间:

造成我情感隔离的因素是,我的母亲。我无法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无法释放我的情绪。从小到大,我若考到好分数,A100分,B还没有到100,也许会简单对A表示满意,但话锋会马上转到B,我感受不到任何高兴。至今还记得的童年记忆是初中期末考成绩优异,班级组织嘉奖活动,我们几个优秀分子上台,让邀请的一部分家长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圆珠笔橡皮给我们奖励。我至今还记得对接我的是一位胖乎乎的卷发阿姨,她握着我的手笑嘻嘻说,恭喜你。她不知道我是谁,那句话也只是恭维,却是我记忆中为数不多能拿来回忆的事。无独有偶,我上班,不能把工作中的事分享出来,我不会得到任何我想要的安慰,我若是得到好处(公司发放的福利,升职,加薪),关心的也是这个好处,为什么不拿出来给她,为什么不请吃饭。所有一切,都是如此。开心的事,说给公司里的同事,姑且还会恭喜我。我说给家里人听,我得不到任何奖励,只会被索取。所以,还不如不说,不说,虽然得不到,也不会失去。我就算有一天当上部长,在家人心里,还是那个拿着死工资,最普通的社员。这是我的自保手段。

简而言之:
分享,意味着失去
任何情绪,都不能带来正反馈

传统的母亲节,母亲生日,世俗意义上给母亲庆祝的时机,我也曾经想要仿效社会大众的做法,准备礼物,订蛋糕。但是,每次我想这么做,一定会在一周前就被告知:我生日快到了,你有没有什么表示。哪怕是我自愿的,也会变成义务。别想什么惊喜不惊喜了,人家早就来提醒了。我筹备升职,不管是准备过程(1),晋升失败(2),晋升成功(3),这三种阶段,我都没有办法说出,因为我已经看到结局。1,施加压力。2,得不到安慰。3,怎么不请吃饭。我根本没有说的意义,说给路边一条狗,狗都知道摇尾巴。

只要表达情绪,就会被索取。不表达,比表达更安全。这就是我学到的,我也学乖了,带上自私面具,从此海阔天空。我一直不觉得自私是个贬义词,相反,自私是自爱的代名词,是我为数不多拿的出手的优点。我已经被剥夺的够多了,自尊已经被践踏在脚下了,再不爬起来自保,就真的什么都不剩了。

现在,我依然可以给母亲准备礼物,可以带她去北海道吃帝王蟹,那是因为我的资源已富余,我放下了,我有能力施舍——这个词还是太不好听了,换成给予吧。

——————
因为是宣泄,现在再看,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了。不过,毕竟是归档,有必要留作记录,都有用。

我当然可以采取所谓的朋友疗法,只不过,没必要,偶尔泄洪可以,改变不了大方向。我的脑回路已形成,修正得不偿失。

不如看看好的方面。

归档:结构防御力

我觉得mbti已经不能形容我了,最底层的代码其实是符号化认知,它能把所有一切串联起来,甚至可以解释方方面面,包括我自以为只是有理有据说明,但总会阴阳怪气进行心理攻击。因为心理防线和价值也建立在结构之上,如果我天然偏好结构攻击,摧毁结构,势必会羞辱到对方,造成人格否定。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知道这一底层逻辑,我想的是什么。我想的是,我的结构弱点在哪里,我的心理防线在哪里。

很显然,就是我的认知。这点和AI观点一致,我判断的根源就是建立在自己的全知全能上,如果我的上帝视角出现偏差,整座大厦都会倒塌。

例如:

“你看错了本质”

“你其实被他人影响了”

“你不是独立思考,是模仿”

“你根本没那么冷静,只是在伪装”

好在,我早就自动生成了一套对抗机制,现在的情况是,哪怕AI,都无法将我击倒。我的核心一招就是,不怕打脸。

我的确有被误导的方面,且是事实。人不可能是神,知晓每一面,都是通过当前获取的信息进行推测(过去)和预测(未来),这是迭代的过程,我不需要保证结构永久牢固,而是当下牢固,它会随着信息刷新,不断革新,确保当前信息符合认知即可。

即使曾被误导,但只要底层逻辑不变,我通过复盘可以自我纠正回来,在时间维度上,不过是一小节。我可以根据10预测30,但我不可能根据10预测100,连福尔摩斯都不可能做到。10的信息层面,和100的信息层面,观感可能天翻地覆,但在每一个层面,我都没有输。加上我不关心人,只关心事,也不存在伤害谁,连心理负担都没有。

这就是我的应对机制,我的复盘,针对的也是最底层的逻辑,对事物的判断基准,其他都不重要。它可以只是一条简单的因果链,但经过数十年自我质疑和心理暗示,已经固若金汤。若想破盾,必须拿出同等积累。

那么,我的这套机制可以大杀四方了吗,当然不是,只要对上“情绪化”,“立场”,“集体无意识”这种机制,就完全失效。这点不重要,只要不要来冒犯我。来了,我会往死里羞辱你。

我只负责稳固自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