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善良的我们后日谈

这部剧早在四月就结束了,不过貌似点评它的UP主依旧很多,今天又被我看到一个。神奇的是up主貌似是男性,但讲故事的能力可圈可点,文案也上乘。我在看之前,先发表了如下言论。

——————————

这部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它的叙事手法,把一个单独用500字概括可能很稀松平常的故事拍得引人入胜,很多台词设计巧妙,直达人心。

很多人看不懂很正常,因为切入点不同。这剧看到后期根本就不在乎那些情情爱爱了,探讨的是人物内心成长。简如何对抗自己心魔,以及瑞贝卡的悲剧更多源于回避型依恋。自己选择了把幸福推开,但推开又是那样地合情合理。

最后的结局,导演只是提供了一个选择,也符合人物心境,她们却只会说“单身不配得到幸福吗?”。首先这剧没有给幸福定义,只是描绘了选择。其次,单身为什么不能不幸?有幸运之人,自然有不幸之人,为何见不得不幸的存在?描绘简不幸就可以接受了?甚至于,我觉得认为单身不幸的人恰恰是这些人自己。瑞贝卡最后带着对自己和解的笑意离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但她们对幸福的定义却还是围绕着男人打转,简必须离开男人离婚独美,瑞贝卡必须无病无灾搞事业独美,顺便美滋滋泡小奶狗。除了这个结局以外的都不是幸福。对于幸福的定义过于单一,两个女生自己觉得幸不幸福另说,这些人已经把她俩定义为不幸了。

归根结底,很多人只是不满意结局非自己所愿,又缺乏包容。自己不满意的就一定是不好的,“自己”怎么可能错呢?一旦不合己意很容易陷入“暴怒”的状态,这份自恋也是很多对立事件的根源。
个人见解,包容=不认可,不反对。我不认可(非我所想),但我不反对别人认可(允许存在)。自勉。

——————————

很难不说我的这份感想也是建立在高高在上的自恋之上。我承认,自己非常地“厌女”。我为什么会特意说对那个up主是男性感到神奇,就是因为,这样一部讲述女性自我反省的剧,明明是女性更容易理解的舒适区,结果反而是男人比女人更懂??常常会生出一种念头,为什么拥有“正常思维”的人都是男生,女生就会纠结那些无所谓的事,比如这部剧,只会盯着男人说事,纠结爱不爱。。。用娇妻,绿茶给人贴标签,眼界只能到这儿了?其实我知道,有偏执思维的不分男女,奇葩男也不少,只要去一些对立话题下方看,乌央乌央密密麻麻。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还是有一种固定认知,即男人一直在做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他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投入过多精力,因为对自己无用。而我并不认同这是男性独占的思维,但却总是悲哀地发现,往往会这么做的都是男性,很多女性并不关注自身,由此产生的愤怒导致了“厌女”。

“一旦不合己意容易陷入暴怒”,这次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这句话。仔细想想,我的很多暴怒,也源于不合己意。事情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发展,完美实现我的目标,我就会生出暴怒的念头,然后反反复复地想。比如昨天玩剧本杀,我总会复盘想,啊我都发现了XXX,为什么没有XXX。我知道原因是先入为主,把一个根本无关的事当成是线索,之后再看到真线索也会无动于衷,视若无睹。症结已找到,本来昨天就该翻篇,毕竟即便如此我依然拿到了考核第一(只不过分也不高罢了)。但我不知足,因为没有满足我内心对这事的期望,而且我知道这个症结不会消失,没有人能自信满满拍胸脯保证永远不会先入为主,只能尽可能规避。一个无解的题,更容易让人陷入无能狂怒的状态。我希望自己是完美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达不到目的,我会先愤怒,然后无助。但其实,很多事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次不行,就下次。什么,没有下次了啊?那算了,还有别的。

还是要多想想自己能做到的,先放下那些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拿剧本杀来说,我现在对自己的现场搜证能力越来越认可了,找到了好几把隐藏的钥匙,要知道明明上一次玩我一把也没找到,这就是进步,哪怕很微小,已足够让人知足。

追玉森的第二百九十三天

不知道是不是前天骂得太狠了,居然做梦梦到了他。要知道,我几乎很少梦到明星,很多人从入坑到出坑,一次也没有梦到过。

梦里的他来到了上海,在一个啤酒的招牌前拍照,之后和两个女的汇合,走进了一幢楼。一个穿着职业装的干练女,一个辣妹。干练女注意到了我,我谎称和她都是被老板压榨的同行,这个干练女不知咋地相信了我的鬼话,安排我和他见面,我看到他从楼上下来,一头金发,一身黄T,但脸,却完完全全是另一个人,然后我醒了。

这个梦究竟想说什么我是没懂,不过我倒是又意识到了一件事。胖不是关键,关键还是那个头发。不管是之前的银灰色,还是现在的金色,给人的感觉都非常地脏,对于因为“清爽”入坑的我来说,简直是灾难,尤其是现在,本来膀子就粗,叠加凌乱的金发,看上去就像个典型美式混混,这谁受得了??

我也在思考,我是喜欢弱鸡吗?不是吧,身为如龙系列铁粉,1-5正传白金奖杯持有者,我从来不讨厌肌肉男,他的问题是出在脸和身材极度不协调。再看看人家gaya发的照片,就显得很修身。我以前嫌弃gaya丑,现在也没觉得他脸有多帅,但人看起来就是清爽舒服,这很重要。我以前不喜欢gaya,就是因为他当年的造型脏感很重。

自从换了新公司,物价全方位提升,最受不了的还是那个手灯,我还以为是灯照着卡片可以出全息投影呢,想着加价可以理解。结果,就只是亮度加倍?谁稀罕那玩意,贵一千也就罢了,直接涨了四五千?很多人自我说服的理由是可以用三年。。。有没有可能,旧手灯也可以用三年,还可以用十年不止。。。不过日本人从众心理很严重,为了避免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不得不买,但我发现新时代的日本人,个性突出不少了,特立独行的人越来越多。反正我是不会买的,增价与收益不匹配,价值观这里就过不去。认识的日饭也说这次很多人都会带旧手灯去,我甚至觉得不带也完全OK。

话说回来,常常觉得,樱花妹是嘴上溺爱,身体诚实,不喜欢的东西,不会付出实际行动,一切都体现在数字中。往往真的老实巴交在溺爱的,是国内粉。。。比如shop照的复数购买,或者明明嚷嚷着丑,却以全all为荣等等。这是在做给谁看呢?

我不是一个偶像做什么都无条件支持的人,对我来说,追星一直是一个购买商品服务的行为。我喜欢的点没有了,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在tama这里,就是“纯净感”。现在唯一还吊着我的就是,假设变胖是出于工作需要,那么后期还会再“变”回去。

一旦它消失了,那就再见吧。

为信用卡正名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在第二集。

当A认为某些美容or医疗是不必要的时候,弹幕马上会有支持者跳出来阐述它的必要性,真的太好笑了。A之所以觉得没必要,就是因为A没有使用,也没有对他造成坏的影响。但支持者已经接受了物品正当性的洗脑,他们就是觉得有必要才买。你说没必要,这怎么能忍。

在我看来,都吃饱了撑的,A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没有必要,毕竟,他没用,也没死不是么。反过来,每年换苹果手机,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必要举动,因为他购买的是社会属性。现在,能用钱买来的,都不是难事。在社会中获得一呼百应的体验,耗费的钱财往往巨大。但一部手机的价格,轻而易举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对于需要它的人来说,那就是必要的,甚至靠这点钱就能买到,还赚了呢。

需要和不需要,真的因人而异。

在第三集,纪录片抨击了信用卡的模式,近年来网络上也一直有声音说什么关掉花呗和信用卡,对于信用卡支持者的我来说,那怎么能忍呢😂且听我来给它正名。

从缺乏自制力的角度说,关掉无可厚非。但我真的觉得信用卡太好用了,我这辈子做得正确的决定不多,但开信用卡绝对可以算一个。

第一次听到信用卡这个词,是高中一个同学告诉我的,她问我有没有,我说我有银行卡,不需要,她给我解释了一下信用卡的好处,不外乎有积分什么的,但在当时的我看来没啥兴趣。插句题外话,我的这个同学算是精英,现在的我可能都比不过十几年前的她,当时的我在她面前就是个loser。我和她很早就断联了,直到我看到她的名字出现在“著名”的复旦十八X的疑似名单上,就挺感慨沧海桑田的。

说回信用卡,最后促使我办卡的契机是因为福山雅治,为了加入fan club抽会员限定演唱会门票。我现在只有2张信用卡,一张visa,一张JCB。都是双币,国内外皆可用。

身为铁公鸡协会名誉会员,我认为信用卡有两大好处。

1,延迟购买

信用卡结算周期一般在10日,支付在次月的月末。换言之,有最长1.5个月的免息延迟支付期。身为铁公鸡,休想让我付一分利息,我都是全额还款,但一定会挑最后一天付。前些年,银行改变规则,原定28日还款,但给予3天缓冲期,晚三天还,也不用付利息。得知此事的我,默默把还款时间又延后了三天。每个月的1号~9号,我几乎不会有任何开支,因为我会想,我忍一忍,忍到10号,不就可以下个月再还?真正需要的东西,根本不在乎延后几天。这个规则,替我挡掉了多少不必要的东西。

而且,信用卡有时候,甚至会强迫你不能支付。有次氪金上头,在砸下去几十个648后,不知道触发了什么机制,信用卡把我卡封了,当天不得交易(没到上限)。气得我打电话给客服,客服解释是短期大批量交易,疑似有诈被系统封了,还在那一头语重心长告诫我游戏只是虚拟数据,要把目光放在现实。听得我一包火,你在教我做事?我有钱还花不得?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我用银行卡付了😓。看到没有,就算关掉花呗,只要银行卡有钱,人想付,还是可以随时付。

现在,我当月的消费,基本都集中在10号,我会估算到下一个10号会有哪些必要开销,集中在10号采购,充分利用1.5个月免息期。下个月用不到的东西,一开始就不买,放到下个月再考虑。

2,让人体验现金支付的痛感

纪录片的观点,人在面对现金支付和电子支付时,观感是不同的。现金支付,人会感到肉痛,于是减少支出。于是有不少人说,好,我以后用现金支付。在我看来很愚蠢,现在这个社会,现金支付只会损人不利己,给别人添麻烦。哪怕是日本,在便利店买东西我都倾向刷西瓜卡了,还省去找零的麻烦。个人认为,信用卡,恰恰是当今这个时代,难得能让人体验现金支付痛感的一种方式。

因为信用卡的还款,是集中在最后一天一次性支付的。当然,你也可以提前分批还,但在标准铁公鸡看来,能晚还一天就晚还一天,提前?不可能的好吗!即便每次购物都做到了逻辑自恰,但有时候,金额集中起来,还是会带给人非常恐怖的观感。有时候突然收到5000的账单,会惊呼:什么!?我明明什么都没买。点开账单,嗯。。。的确是需要这么多,特别是当月有出差的时候,光酒店费就上千了。但是,有意思的是,虽然身为一只铁公鸡中的战斗鸡,出差当天已经备齐一套报销资料并第一时间申请,往往报销钱拿到了,钱还没付出去。但即便如此,要从我账户里把钱打出去,依旧让人心痛。

明明这些钱一个月前就应该支付了!早就该付了啊,东西都用腻了,旅游都回来了,机票钱还没付呢。

明明,报销都拿到了,一出一进我没有任何损失。

但是,要从我账户里划出一大笔钱,还是让人不爽。这是支付那些小钱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心境。如果说,到这一步,通过单纯记账,同样可以起到督促的效果,那么信用卡则是更进一步。它不仅让你看到你要付那么多钱,还要你眼睁睁地输入密码,将大笔钱款付出去!即便这些费用也许很合理,但内心总会觉得,好,下个月不能再付这么多了。无形中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毕竟,现实中,人们不会经常遇到大额支付的情况,但使用了信用卡,恭喜你,每个月都有机会体验。

以上两点,是我认为信用卡最大的两个好处。除此外,也有其他好处。

例如积分。以前会通过积分换百度网盘会员或者视频会员,后来网盘会员没得换了,视频会员现在支付宝每月也可以送2个,黑卡会员每月还送一杯星巴克的拿铁。所以信用卡积分对我来说反而没什么用了,但即便如此,只是代表我暂时不用,不代表我没有,我随时可以换。

还有花呗的6期免息。因为有信用卡,花呗几乎不用。但如果购物时跳出6期免息,那当然是不用白不用。之前给日本朋友买国内明星杂志,花呗6期免息,于是早早拿到杂志全款的我,之后只要花上半年还花呗即可。

当然,作为国际信用卡,最原始的功能,自然是可以在国外支付了。包括J家入会,付演唱会票,USJ门票,幻水音乐会的票子,都可以直接在官网购买,方便快捷。JCB有时候还会搞活动,比如可以凭卡免费登东京塔。不过总的来说,我是觉得实用性不及visa。

总而言之,像信用卡这样好处多多的东西,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人们如此口诛笔伐。自制力不够?只要卡里有钱,想付还是能付出去,没有多大区别。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一只超级铁公鸡,我强烈推荐信用卡哦😙

关于减肥这件事

三十岁以前,我压根没操心过减肥的事,怎么吃都稳定。而且我以前,特别爱吃饭,成年男性的一大碗米饭,小学生的我就能全部吃完,还特别自豪。

三十岁以后,即便维持同样的饭量,却发现体重越来越不受控制。起初没有放在心上,然而,事实证明,你不管它,它只会越来越重。终于,它到了120斤。于是我痛定思痛,开始减肥,但我减肥的方式很简单,我只是把饭量减半了,一日三餐照吃不误,除此外坚决不运动,因为我发现,运动了也没用。然后,它果然降下来了,巅峰期是20年吧,叠加单身赴日,作息也不规律,一度瘦到了98斤。

回国后,体重稍微上去了点,但也基本在105左右徘徊,转折是22年末,我阳了。当时的我为了犒劳自己,买了一箱薯片,大概10包吧,2天内全部吃完。代价是体重又蹭蹭往上涨了,而且当时想的是,等我好了以后再减,这一想又拖了几个月,等我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它又到118去了。。。

再之后,迷上了我们可爱的tama酱,想着不行,不能这么胖去见真人,于是重启减肥之路,但问题是,我已经饭量减半了,那咋办呢,只能晚饭不吃米饭了。比如晚饭可以一块牛排+一个荷包蛋,总之就是不吃米饭。这么做有点效果,但不明显,我希望速度再快点,于是我又加上了饭后走1小时路,双管齐下,一个月从118干到110,后面陆陆续续磨到106,终于可以见tama酱了

然而,105似乎是我的坎,即便依旧保持每日散步+晚饭不吃米饭的状态,但却无法再下降。转折是今年上的普拉提课,原本只是为了消耗工会卡,而且基本2个月才去一次,但它却教会了我腹式呼吸大法。然后我神奇地发现,体重居然又下去了。其他什么都没变,只是在散步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呼吸。因为这段亲身经历,我开始相信,脂肪真的是靠呼吸排出去的了。。。

总之,体重又朝着100进发了,我要求不高,不需要很瘦,所做的努力,只是为了维持不胖。“你需要不断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这个理论真是诚不欺我。我依旧可以吃重庆火锅,吃泡面,虽然会增重,但只要时刻注意,让它再下来就是了,怕就怕懒。一旦懒了,稍不留神,回到120那是轻而易举,我可太有经验了。

相比之下,tama酱最近真是没眼看了,我不管他是不是因为要上剧或是别的什么原因需要增重,真的,不好看。只显得粗壮,观感全无,除非他要演男子版的百元之恋,否则我只觉得是无效健身。而且,他这样下去,真的快要失去我了。

我只喜欢纤细版tama,现在少年感全无,都不想看他了哪天恢复正常了,我再去关注他吧。

人类本质是双标

我发现我有一个毛病,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共性。当你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不太好的评价后,再看那个事物,反而可以看得进去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当你把目光都集中在它不好的一面,说完这事翻篇后,只能看到它好的一面,还是因为,人有补偿心理,说得太过分了,按照成熟理智的观念,应该说点好话安慰的情绪在作祟。

也许两者都有吧。

我现在看百英雄传,观感好不少了,可能是因为主要在收人,基本和预期一致,没有偏差。我开始想,也许,我一开始的想法,才是真正的想法,我是失望的,觉得无聊的。只不过,为了凸显我不是一个只会抨击的人,最后又用话术挽尊,说什么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balabala。如果正视自己内心,那就是无聊的。我也玩过其他游戏,好玩的自然觉得好玩,一般的也的确一般。

正视自己真的很难,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而是这么选对当下最有利。活了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收获还是,我支持变化。不管是客观环境的变化,还是人的主观变化。万物都在每时每刻地变化,享受变化,比一成不变好。但,与此相对,我又不会追求变化,不会主动地制造变化,它来了,我心安理得接受,它不来,我也心安理得一成不变。都可以。人活一世本来就是一场通关游戏,专注体验就好了。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啦。大意是,人生中只有很少的遗憾,是遗憾自己做了什么。几乎所有的遗憾都是遗憾自己没有做什么。我非常同意,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给它赋予意义,但唯独没做过的事,无法赋予。哪怕是别人看来不好的事,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思维去产生变化,哪怕是当时不好的结果,十年后也会变成好事,哪怕的确最后是失败,获得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帮助十年后的自己。过往的所有决定构成了现在的自己,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后悔过往做的决定,因为那等于否定现在的自己。

不过啊,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再延展一下。因为无法掌控,无法改变没有经历过的事,所以人们才会遗憾。但是,当时没有做,肯定是因为有不做的理由。只要这个理由自洽,我认为,就不需要遗憾。它的确丧失了一个好的可能,但同时,也抹去了一个糟糕的可能。我们得到了太多,又不知足,对于那些没得到的,才会遗憾。时光滤镜增添了它的美好,忽略了那些风险。如果有一双眼睛,能事先预测到做了之后的悲惨结局,他还会要吗,还会觉得遗憾吗?巴不得躲得要多远有多远吧。只要没有压抑本心,出于自己的意志做的决定,那一定是当下最好的决定,没有遗憾。

越来越觉得,遗憾,源于人的贪婪,既要又要。如果这份遗憾能成为动力,我觉得有遗憾,不是坏事,如果只是顾影自怜,那还是赶紧抛弃吧。人类本质是双标,需要的时候,压抑本心有必要,不需要的时候,活出真我最重要。万变不离其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这事对自己有利,能够自洽,那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