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味道

于朦胧案,昨日贴完图,原本不想再提,但果然,不能免俗。只不过,我不谈案件本身,因为可知事实很少,我存了辛奇的图,只是因为他是唯一流出图有侧脸的人,可以作为识别身份的参考,证明其人在现场。但,在现场,不能证明任何事,只能说高度关联,按日语说法就是重要参考人。这是目前唯一可关联的人,其余的名单,说白了,都是各种白底黑字的小道消息。

这次,我想说的是他的粉丝,我观察了一段时间,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似曾相识。可以说,还在高强度关注此事的人,90%是他的粉丝,还有一部分路人。但路人体量很少,对比其他社会事件就能看出。

这些粉丝的行为,真的好典型好典型,仿佛又是一个大型社会实验。

首先,特别容易听风就是雨。在相关视频下如果清一色各种转发的,基本可以肯定就是粉丝,路人要质疑,只会简单说几句,不会大批量复制,转。粉圈特有思维,改不了,不管是娱乐的维权,刑事的维权,恋与手游下面贴大字报,手段异曲同工。其实吧,把它归结为粉圈有点冤枉它了,从传播学角度看,有一定作用,但在本就讨论该案的视频底下,依旧孜孜不倦刷,甚至除了模板看不到别的话,不觉得本末倒置了么。

身陷粉圈,很容易让人忘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先是一堆人刷918禁娱,那天不能提,过一天再提。我一看就乐了,关918什么事,只是一个纪念日,难道在那天出任何事都必须憋着,杀人也不能报案?好在有粉丝逐渐清醒,又开始用另一套模板带领刷为什么不能提。反正,翻来覆去两套模板轮流用。不排除前者本身就是对面的水军放烟雾弹混淆粉丝,但这种只要看到一个“看起来有理有据”的模板,就拼命地到处刷的行为,真的很典型。路人哪怕认同这个观点,也是用自己的语言再阐述一遍,而不是直接复制。不得不让我想到了当年著名的“微博没有三观,要三观去头条”,也是到处刷,水军+粉丝一起刷。

还有一个典型的,到处刷英雄之子,捐款50万兜里只有300块,我简直怀疑这又是对面套路吧,这事重要吗?有关联吗?保真吗?能证明什么?把于朦胧往道德楷模上打造吗?让人想到了那些致力于把孟村受害女打造成完美受害人的说辞。他就是捐500万,和不捐一分钱,在此案性质上没有区别。

总之,想了解一些案件进展吧,只能看到大量粉丝的话术,且鱼龙混杂,所谓的玄学居然还能有市场我是没想到的,不过也可以理解,慌不择路的人的确是什么稻草都想抓。各种津津乐道的案件真相,和谣言区别并不大。现在有一个声音指向了辛奇,但神奇的是,我并没有觉得提到他有多么“受限”,真正的限制词,他们根本不可能发出来,如果背后有一只手允许他们发出来的话,那就静观其变吧。毕竟光靠平民粉丝,是改变不了走向的。

很多人提到要蓝底白字,让我想到了吴亦凡。我不支持吴亦凡,但我对他的判决感到不服,不足以服众。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不知他究竟是因为什么进去的,案件细节一概不知,也根本查不到所谓的判决书。想要质疑,别人就拿蓝底白字堵口,怎么,想质疑警方判断?于朦胧案同样如此,光嚷嚷蓝底白字没有用,到时候真来一句系醉酒失足,一句话了结,我看那些粉丝怎么办。

我已经嗅到了一股味道,粉丝之间信心满满,觉得真相马上要大白了。其实吧,事情到现在一周都还没过呢,这个热度是正常的。下周,还能保持同样热度才是关键。所谓的天快亮了也就是信息茧房带来的假象。有大半人,甚至不知道于是谁,那他死没死就更不关心了。

我曾经以为227很轰动,人尽皆知,事实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我看到很多自称因为新剧喜欢肖战,考古才发现过去之事的人,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真的是不知道吗?都集体失忆了?有没有可能无形中当了刽子手而不自知呢。不过人家也有可能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很正常。

所以,我看着现在这个走向,只能想到似曾相识。我不想关心,如果有人愿意黑吃黑,借此机会打击,自然是最好,但大概率,很可能又一次不了了之。某种意义上,保持热度是对的,方便幕后之人评估,但这事,就交给他的粉丝吧。

我能做的就是默默观察,如果无法查明真相,那就留下记录。

于朦胧案

我对于朦胧没有感觉,唯一一次交集大概是以前受日饭所托买过一本有他封面(确切说是白真的剧照)的《上海电视》(应该是这本,记不清了),我一直觉得他演戏有点木。

这不重要,我不想多花笔墨,只存图。

别看现在虽然删帖快,但多多少少还能流出点图。再过个几天,十天半个月,这些图都会不见的,毕竟前车之鉴太多了。

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当年227刚爆出来时,没把那个教唆违法犯罪的狙商务帖给存了,等我终于动了心思决定保存证据的时候,翻遍全网没找到那篇最开始的教唆文,早就自行删除毁尸灭迹了。我最痛恨的就是那篇文,是我下场的直接原因,一看就能发现背后的撰文之人非常阴毒,头脑之冷静。肖战粉丝自己都不一定清楚的所有七七八八的各种商务代言能够一一详尽罗列,手把手教你如何骚扰商家,还偏偏有的是人指哪打哪,当时真的三观碎了一地。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不想提。但我知道,存图有用。5年前随手存的某位辣味仙人的图,现在不也遭报应了吗。

我只做记录,不揣测。

2025Kismy北海道con

照例只言片语记录感想,毕竟过一天我就会忘记的(后面再补图)。

1,出行前一周决定去看,当即票通入手一张。因为大半年没关注,新歌新专辑完全没听,新鲜感满载。

2,tama瘦了,又变成了漂亮的金发。我就是在ins上看到金发造型想想还是去看看吧。感恩这个决定,我的大脑终于可以把去年那个胖版tama酱给忘了。虽然人家也不能叫胖,只是为了增肌,但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就是脸大了一圈,越变越方。。。现在,胖瘦适中,刚刚好。

3,nika的美商简直得到了质的提升,被他找准赛道了。淡黄色偏银的金发,蓬松的卷毛,搭配半透明墨镜,我脑海中仿佛随时在上演《霸道少爷爱上我》。nika但凡早几年这样,完全有能力争TOP3。

4,tama设计的服装,最喜欢第一套,他果然适合精致小洋装,搭配镂空设计。脱掉外套则是黑色背心,露出胳膊。嗯,没有像去年那样壮如牛,既残留了锻炼的痕迹,又能看出长了点脂肪(玉森:?),整体还挺协调的。最重要的是!他顶着这个造型,唱了Take Over,Fire Beat,正好朝向我所在的区域。整个“一本满足”,对我眼睛好。Fire Beat甩完头,头毛乱翘笑死我了。

5,第二套和第四套衣服都能看出tama的一个小心思。他也知道光露肉,人们阈值提高了啊,开始走清纯吊系了啊(不是),看似没脱衣服,腰部区域故意设计得很短,手一抬就能隐约看到里面的肉,还有半截内裤(喂)。不知道是不是tama又瘦了,腰身又大了一圈,经常看到他提裤子(笑)。

6,第三套衣服乍一看差点以为德系军装,再一看,嗯,还是差了不少。。所以裤子和腰身为什么不能收紧呢,还挂着一根好塑料的恶魔尾巴。这根尾巴后面轮滑的时候会被藤谷一直拽着。我们的轮滑少年,只有Shake it Up的时候象征地划了一下,有2分钟吗?连Everybody go都不滑了,有些唏嘘。

7,宫田的外套在休息的时候不知道扔哪了,等talk结束才发现,tama脸一沉:这件衣服没做备货,丢了就没有第二套了。你明天也得穿现在这身上台了哦。感觉tama好在意衣服丢了的事,虽然大概率被伴舞或者staff收走了不至于弄丢。但,即便是开玩笑的口吻,也能听出声音冷了不少,毕竟是服装担当嘛。

8,这次几个伴舞看起来都眉清目秀的,然而,时至今日依旧不知道他们是什么组合,只知道长得最帅的叫masato,雅人?

9,nika的嘴果然还是那么地毒,第二天宫田有niconico生日直播,staff特意飞来北海道,nika第一句:你就是这么麻烦别人的啊。宫田忙说自己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大家都很热情表示要过来,结果自己结束两场控后还要直播,谁叫自己提的呢(笑)

10,角色曲各有各的骚。宫玉最后双双躺下,脸贴近收获欢呼声一片,不过个人体感没有去年背后撩衣杀叫得声音大。藤二千3人本来衣服就够骚气了,还在那摇啊摇,やめられない♪我被洗脑了。

11,第一次现场听到Tonight,我们的tama还是不会顶胯(玉:人家还是宝宝)

12,本来不太喜欢CHEAT,听一次看PV,什么玩意?结果几遍下来,居然觉得魔音撩耳。现场仿佛大型走秀舞台,一个个狂凹造型,意外地不错。

13,最后,tama酱还是一如既往的白,从脸到脖子到胸,完全没有色差的白!啊,这就是天生白皮吗。清秀,浑身上下洋溢着清秀,我全程姨母笑,乐得合不拢嘴。另一方面,内心又毫无波澜,非常平和。这一心境,十几年前我就体验过了。当时,hyde在台上大唱666,我的内心却冷静无比,一直到演出过半才慢慢放开。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原来自己是真的离开了。

差不多就这样,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每年一次看看con,通过con了解成员近况,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虽然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但就像藤谷说的,在kismy里能待一秒是一秒。反正现在也没找到下一个明星,他们啥时开控,我啥时来日本采购。

嗯。。。要不要再去办张会员卡呢?等下次开控再说吧。

我永远无法理解停氪人的思维

这个想法憋在心里一直没说,我觉得可以拿来说说,毕竟,人无聊了偶尔还是想宣泄。

我是真的无法理解所谓停氪的思维。。。虽然我也曾经氪了六位数,但那是因为我获得了良好体验,体验结束,我也不会嚷嚷把钱还给我。要是不喜欢了,退游就是。那些嚷嚷停氪的,明明自己离不开,处于情感上的弱势下位,却有种莫名的自信。他们以为的充满威胁的话语与手段,外人眼里除了啼笑皆非,想不到第二个词。至于什么停氪维权倒逼厂商改善的说法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一个游戏不好玩了,比不过竞品了,人员自然流失,从结果上来说都是停氪,厂家是为了生存想办法。一个本就在头部,市面上竞品无法抗衡的游戏,再怎么嚷嚷停氪,最后还不是乖乖氪回来,不觉得搞笑么。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社会层面的事,比如男女对立。

胖猫事件,大同事件,一堆男的嚷嚷恐婚,影响结婚率。

孟村杀妻,一堆女的嚷嚷今后的结婚率就看这次的判决结果了。

我每次看到,都无语到想笑。这种毫无威胁力的话语,他们是真心的,还是玩梗?

男的根本不会恐婚,市面上杀妻案多了去了,你看女的放弃结婚了么?不还是前仆后继,胖猫是被女方分尸了还是油炸了啊,大同案男方主观暴力没得洗吧,男的有任何恐婚的理由吗?钱?不结婚,男的就不花钱了?与其担忧奶茶钱被女人卷走,不如说他们更应该担心的是钱被比他们上位的男性卷走才对吧。尤其是现在的男权社会,结婚就是投名状,他们不得不结婚。

那些嚷嚷的女的,本质还是会结婚,她们只是寄希望有一个外力,来为她们解决事情,消除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风险。但对于自己将来会走上“结婚”这条路,她们没有任何异议。

所以我压根不担心结婚率,该结的还是会结。和游戏一样,结婚率的日渐低下,不就是不好玩了,从中获益少了么。当还有人想从中获益,任何停氪都当小丑处理。

从B站的incel文化说起

虽然有标题党之嫌,我其实更多想反省。因为,我有一个弊端,我似乎总是不自觉会把目光投向那个群体。别人看短视频洗脑,我觉得自己和他们半斤八两。我开始分析成因。

首先,我参与的视频网站,可以说只有B站。优酷腾讯不看,抖音快手不下,这不只剩下B站了吗。

B站有哪些好处?

1、 国内唯一还能肉眼可见的涵盖多领域的长视频平台(也许有其他平台,但体量太小入不了眼)

2、 以横视频为主的平台

3、 没有广告

B站的缺点,罄竹难书!哪天它倒闭了我都想放鞭炮那种。虽然现在有大会员,那也是用积分换的,反正不换也浪费。让我花1分钱给B站,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我之所以把视频投稿在B站,纯粹是因为其他地方更差。B站的优点,其他地方没有。B站的缺点,也是其他地方的缺点。流量对立,越是争议事件,越是逻辑崩坏,胡搅蛮缠的一方越是给予充分流量。我以前是这么想的,现在觉得,真的是胡搅蛮缠吗?只是大部分人只能看到那一层,B站只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把流量给了人口基数最大的那部分群体而已。在这些人眼里,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观点。

回到标题,我从13年左右开始看B站,那会还没有流行所谓的incel文化,体感上男女比例对对开,大家各取所需,互不干涉。疫情前后,可能早于疫情几年就开始了,B站的男女比例慢慢失衡,我无论看什么社会事件,都能精准猜出评论区的性别,一大批女性被分流出去,入驻小红书,抖音,B站则越来越被更多“贴吧人士”占据。结果就是,我哪怕只是看一个宏观的社会事件叙述,评论区无一例外都会有各类incel跳脚,然后边上推送的又都是百万级别incel扎堆自嗨的各类视频,而我偏偏又手贱点进去想看看这些人在自嗨什么,最后就是我浪费了1个小时时间,并得出了一个自己早就知道的结论。以至于现在很多长视频也不想点开了,因为,结果就那样,都在“走流程”。我就算一开始的目的不是看他们,最后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他们身上。这不对。

我开始自省,思考自己手贱的原因。真的只是想分析人群,学习如何避免遇到这类人吗?其实我对他们不感兴趣,但我对他们的一个观点很感兴趣。是的,这才是导致我会忍不住点开的原因。那就是

这些人,是怎么敢大言不惭说自己多么多么辛苦的?

我每次看到类似言论,都会生出这一个想法。绝大多数所谓底层人士的人生,根本不值一提,就是非常普通,非常普通的人生。但他们特别喜欢包装自己的苦难,并沉溺于自己的苦难,成为了自己不作为的借口。但凡把视角拉高一点看看世界呢?出生在城市里就已经足够幸福了,OK,你说你是农村来的?出生在没有战乱的中国就已经足够幸福了,真把你扔到中东,叙利亚也就老实了。

他们特别像之前AI分析的infp功能发展不完善的那波人(抱歉让infp躺着中枪),痛苦发生了,感受它,铭记它,反复回味它,咀嚼它,就是不肯解决它。我很讨厌上野千鹤子的一个观点,是的,就是著名的东大演讲,大部分内容没什么问题,但唯独一点,大意是“你所取得的成功只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环境,要知道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个环境”。这句话,要看怎么理解它,从哪个立场去理解它。我觉得这句话,只能用来鞭策自己,不过分关注他人。但绝不能成为,自己不作为的借口。真以为环境都是天生的?有的是人,拥有一样的出场配置,最后自己创造了环境。兜里只有500块没什么,兜里只有500块还怨天尤人才是关键。

我对这类人天然排斥,所以,严格来说,我不是讨厌incel,我只是讨厌一切具备这一思想的人,偏偏incel占了大头。而且,拜所谓的“有毒男子气概”所赐,男性incel还多了一个特点,对女性群体天然的鄙视,自觉高人一等。其实很好理解,我在其他地方见过一个说法,很有道理,很能说服我。一名男性的成长过程中,不停被灌输“不能像一个女孩一样”,你怎么能像女孩一样哭,你怎么能像女孩一样纤细?久而久之,不成为女人就是他们的目标,而一个他们从小不想成为的群体,你指望长大成人后,他们能对这个群体有多大尊重?这不是靠单一的个人教育能改变的问题。

以前,我评价女拳就是一门心思扑在男人身上。她们以为在批判男性,其实是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一一罗列男性的缺点,整个目光还是聚焦在男性身上。我觉得自己也有这个趋势,这是不应该的。虽然客观上,不能阻止每个话题的最终走向,但至少,当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及时抽身,并立即转移视角,这是自己今后要注意的点。

时常觉得自己的想法和他人格格不入,不光是针对男性,还有很多女性。我感觉过往厌女言论可能比厌男言论还多。但追根溯源,其实判断基准一致。我说incel男的视角低,女的也一样。就拿最近的孟村女事件来说,一堆人口口声声不要受害者有罪论,但所作所为,还是把受害者往道德高尚的完美者身上靠。随便一个视角就可以戳破她们的幻梦,比如这位受害女性,其实也是一个为虎作伥的帮凶,明知丈夫有长年殴打他人的陋习,依旧不愿划清界限。但凡舆论焦点在第三方的被打者身上,她的微博都能被冲烂,这时候,广大正义人士还会在乎这位妻子有没有结构性困境吗。如果真的在乎,怎么没见到他们分析恶婆婆的结构性困境?

而且这部分人还特别喜欢嘲讽一个观点,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这句话在当今的网络环境早就变成贬义词了,很多人还找到了一个说辞去对抗。大意是,在事实已经清楚的前提下,说这句话非蠢即坏。但真正的事实是,他们援引的“事实真相”,就是某某姑姑发言,某某当事人亲属发言,某某邻居说。。。所有网暴者,都坚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全部真相。

话题岔了,总之,我现在的反省是,为了一个自己早就得出的结论,观察再多都是浪费时间。必须承认自己的这一弱点,并加以改进。

不想当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没有意义。我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过好自己的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