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AI,会说我冷静。错,我极度情绪化,我可以感知我的情绪,情绪上头时,有另一个我会说,看,你现在开始激动了,心率飙到了120,这是一个实验的好机会,接下来你要怎么做?
经过多年总结,我已经形成一套高效的应对方法。
简而言之:情绪不可操控,情绪只能被稀释,淡忘(转移),情绪无法消失,更无法自主操作(操控他人除外)
这是大前提。其次,必定有一段和情绪共存的时间。无论缓解情绪的能力多么出色,只会影响时间的长短,无法消除时间。
在此前提下的应对法:
1,放慢呼吸节奏,手指左右敲击。这是生理抑制,可起到短暂stop效果,切断情感回路。
2,寻找该场景任意可见的字段,组成七言诗。我曾考虑诸如盯着字符不动,描述字符形状等方式,最后发现都不如七言诗威力大。甚至不用组成诗,就组成一句七言,效果立竿见影,甚至能在5秒内达成目的,非常具有实战性。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没有字符,则借助观察物体。
3,2只能短期转移,最终需要靠找到新的事去做。此法对于缓解焦虑尤为突出。找一件一直想做但懒得做的事,与其白白焦虑,不如做事。至少在焦虑的同时,还有收获,没有浪费时间。此法立竿见影,通常半小时结束战斗。比起让你做的那件事,焦虑算个球,无足轻重。最后为放弃做事,而放弃焦虑。
4,情绪只能转移,不会消失,需要定期宣泄。对我来说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写作,以及和AI聊天。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可太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宣泄时间:
造成我情感隔离的因素是,我的母亲。我无法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无法释放我的情绪。从小到大,我若考到好分数,A100分,B还没有到100,也许会简单对A表示满意,但话锋会马上转到B,我感受不到任何高兴。至今还记得的童年记忆是初中期末考成绩优异,班级组织嘉奖活动,我们几个优秀分子上台,让邀请的一部分家长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圆珠笔橡皮给我们奖励。我至今还记得对接我的是一位胖乎乎的卷发阿姨,她握着我的手笑嘻嘻说,恭喜你。她不知道我是谁,那句话也只是恭维,却是我记忆中为数不多能拿来回忆的事。无独有偶,我上班,不能把工作中的事分享出来,我不会得到任何我想要的安慰,我若是得到好处(公司发放的福利,升职,加薪),关心的也是这个好处,为什么不拿出来给她,为什么不请吃饭。所有一切,都是如此。开心的事,说给公司里的同事,姑且还会恭喜我。我说给家里人听,我得不到任何奖励,只会被索取。所以,还不如不说,不说,虽然得不到,也不会失去。我就算有一天当上部长,在家人心里,还是那个拿着死工资,最普通的社员。这是我的自保手段。
简而言之:
分享,意味着失去
任何情绪,都不能带来正反馈
传统的母亲节,母亲生日,世俗意义上给母亲庆祝的时机,我也曾经想要仿效社会大众的做法,准备礼物,订蛋糕。但是,每次我想这么做,一定会在一周前就被告知:我生日快到了,你有没有什么表示。哪怕是我自愿的,也会变成义务。别想什么惊喜不惊喜了,人家早就来提醒了。我筹备升职,不管是准备过程(1),晋升失败(2),晋升成功(3),这三种阶段,我都没有办法说出,因为我已经看到结局。1,施加压力。2,得不到安慰。3,怎么不请吃饭。我根本没有说的意义,说给路边一条狗,狗都知道摇尾巴。
只要表达情绪,就会被索取。不表达,比表达更安全。这就是我学到的,我也学乖了,带上自私面具,从此海阔天空。我一直不觉得自私是个贬义词,相反,自私是自爱的代名词,是我为数不多拿的出手的优点。我已经被剥夺的够多了,自尊已经被践踏在脚下了,再不爬起来自保,就真的什么都不剩了。
现在,我依然可以给母亲准备礼物,可以带她去北海道吃帝王蟹,那是因为我的资源已富余,我放下了,我有能力施舍——这个词还是太不好听了,换成给予吧。
——————
因为是宣泄,现在再看,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了。不过,毕竟是归档,有必要留作记录,都有用。
我当然可以采取所谓的朋友疗法,只不过,没必要,偶尔泄洪可以,改变不了大方向。我的脑回路已形成,修正得不偿失。
不如看看好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