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用卡正名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在第二集。

当A认为某些美容or医疗是不必要的时候,弹幕马上会有支持者跳出来阐述它的必要性,真的太好笑了。A之所以觉得没必要,就是因为A没有使用,也没有对他造成坏的影响。但支持者已经接受了物品正当性的洗脑,他们就是觉得有必要才买。你说没必要,这怎么能忍。

在我看来,都吃饱了撑的,A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没有必要,毕竟,他没用,也没死不是么。反过来,每年换苹果手机,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必要举动,因为他购买的是社会属性。现在,能用钱买来的,都不是难事。在社会中获得一呼百应的体验,耗费的钱财往往巨大。但一部手机的价格,轻而易举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对于需要它的人来说,那就是必要的,甚至靠这点钱就能买到,还赚了呢。

需要和不需要,真的因人而异。

在第三集,纪录片抨击了信用卡的模式,近年来网络上也一直有声音说什么关掉花呗和信用卡,对于信用卡支持者的我来说,那怎么能忍呢😂且听我来给它正名。

从缺乏自制力的角度说,关掉无可厚非。但我真的觉得信用卡太好用了,我这辈子做得正确的决定不多,但开信用卡绝对可以算一个。

第一次听到信用卡这个词,是高中一个同学告诉我的,她问我有没有,我说我有银行卡,不需要,她给我解释了一下信用卡的好处,不外乎有积分什么的,但在当时的我看来没啥兴趣。插句题外话,我的这个同学算是精英,现在的我可能都比不过十几年前的她,当时的我在她面前就是个loser。我和她很早就断联了,直到我看到她的名字出现在“著名”的复旦十八X的疑似名单上,就挺感慨沧海桑田的。

说回信用卡,最后促使我办卡的契机是因为福山雅治,为了加入fan club抽会员限定演唱会门票。我现在只有2张信用卡,一张visa,一张JCB。都是双币,国内外皆可用。

身为铁公鸡协会名誉会员,我认为信用卡有两大好处。

1,延迟购买

信用卡结算周期一般在10日,支付在次月的月末。换言之,有最长1.5个月的免息延迟支付期。身为铁公鸡,休想让我付一分利息,我都是全额还款,但一定会挑最后一天付。前些年,银行改变规则,原定28日还款,但给予3天缓冲期,晚三天还,也不用付利息。得知此事的我,默默把还款时间又延后了三天。每个月的1号~9号,我几乎不会有任何开支,因为我会想,我忍一忍,忍到10号,不就可以下个月再还?真正需要的东西,根本不在乎延后几天。这个规则,替我挡掉了多少不必要的东西。

而且,信用卡有时候,甚至会强迫你不能支付。有次氪金上头,在砸下去几十个648后,不知道触发了什么机制,信用卡把我卡封了,当天不得交易(没到上限)。气得我打电话给客服,客服解释是短期大批量交易,疑似有诈被系统封了,还在那一头语重心长告诫我游戏只是虚拟数据,要把目光放在现实。听得我一包火,你在教我做事?我有钱还花不得?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我用银行卡付了😓。看到没有,就算关掉花呗,只要银行卡有钱,人想付,还是可以随时付。

现在,我当月的消费,基本都集中在10号,我会估算到下一个10号会有哪些必要开销,集中在10号采购,充分利用1.5个月免息期。下个月用不到的东西,一开始就不买,放到下个月再考虑。

2,让人体验现金支付的痛感

纪录片的观点,人在面对现金支付和电子支付时,观感是不同的。现金支付,人会感到肉痛,于是减少支出。于是有不少人说,好,我以后用现金支付。在我看来很愚蠢,现在这个社会,现金支付只会损人不利己,给别人添麻烦。哪怕是日本,在便利店买东西我都倾向刷西瓜卡了,还省去找零的麻烦。个人认为,信用卡,恰恰是当今这个时代,难得能让人体验现金支付痛感的一种方式。

因为信用卡的还款,是集中在最后一天一次性支付的。当然,你也可以提前分批还,但在标准铁公鸡看来,能晚还一天就晚还一天,提前?不可能的好吗!即便每次购物都做到了逻辑自恰,但有时候,金额集中起来,还是会带给人非常恐怖的观感。有时候突然收到5000的账单,会惊呼:什么!?我明明什么都没买。点开账单,嗯。。。的确是需要这么多,特别是当月有出差的时候,光酒店费就上千了。但是,有意思的是,虽然身为一只铁公鸡中的战斗鸡,出差当天已经备齐一套报销资料并第一时间申请,往往报销钱拿到了,钱还没付出去。但即便如此,要从我账户里把钱打出去,依旧让人心痛。

明明这些钱一个月前就应该支付了!早就该付了啊,东西都用腻了,旅游都回来了,机票钱还没付呢。

明明,报销都拿到了,一出一进我没有任何损失。

但是,要从我账户里划出一大笔钱,还是让人不爽。这是支付那些小钱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心境。如果说,到这一步,通过单纯记账,同样可以起到督促的效果,那么信用卡则是更进一步。它不仅让你看到你要付那么多钱,还要你眼睁睁地输入密码,将大笔钱款付出去!即便这些费用也许很合理,但内心总会觉得,好,下个月不能再付这么多了。无形中起到了督促的作用。毕竟,现实中,人们不会经常遇到大额支付的情况,但使用了信用卡,恭喜你,每个月都有机会体验。

以上两点,是我认为信用卡最大的两个好处。除此外,也有其他好处。

例如积分。以前会通过积分换百度网盘会员或者视频会员,后来网盘会员没得换了,视频会员现在支付宝每月也可以送2个,黑卡会员每月还送一杯星巴克的拿铁。所以信用卡积分对我来说反而没什么用了,但即便如此,只是代表我暂时不用,不代表我没有,我随时可以换。

还有花呗的6期免息。因为有信用卡,花呗几乎不用。但如果购物时跳出6期免息,那当然是不用白不用。之前给日本朋友买国内明星杂志,花呗6期免息,于是早早拿到杂志全款的我,之后只要花上半年还花呗即可。

当然,作为国际信用卡,最原始的功能,自然是可以在国外支付了。包括J家入会,付演唱会票,USJ门票,幻水音乐会的票子,都可以直接在官网购买,方便快捷。JCB有时候还会搞活动,比如可以凭卡免费登东京塔。不过总的来说,我是觉得实用性不及visa。

总而言之,像信用卡这样好处多多的东西,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人们如此口诛笔伐。自制力不够?只要卡里有钱,想付还是能付出去,没有多大区别。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一只超级铁公鸡,我强烈推荐信用卡哦😙

关于减肥这件事

三十岁以前,我压根没操心过减肥的事,怎么吃都稳定。而且我以前,特别爱吃饭,成年男性的一大碗米饭,小学生的我就能全部吃完,还特别自豪。

三十岁以后,即便维持同样的饭量,却发现体重越来越不受控制。起初没有放在心上,然而,事实证明,你不管它,它只会越来越重。终于,它到了120斤。于是我痛定思痛,开始减肥,但我减肥的方式很简单,我只是把饭量减半了,一日三餐照吃不误,除此外坚决不运动,因为我发现,运动了也没用。然后,它果然降下来了,巅峰期是20年吧,叠加单身赴日,作息也不规律,一度瘦到了98斤。

回国后,体重稍微上去了点,但也基本在105左右徘徊,转折是22年末,我阳了。当时的我为了犒劳自己,买了一箱薯片,大概10包吧,2天内全部吃完。代价是体重又蹭蹭往上涨了,而且当时想的是,等我好了以后再减,这一想又拖了几个月,等我意识到不对劲的时候,它又到118去了。。。

再之后,迷上了我们可爱的tama酱,想着不行,不能这么胖去见真人,于是重启减肥之路,但问题是,我已经饭量减半了,那咋办呢,只能晚饭不吃米饭了。比如晚饭可以一块牛排+一个荷包蛋,总之就是不吃米饭。这么做有点效果,但不明显,我希望速度再快点,于是我又加上了饭后走1小时路,双管齐下,一个月从118干到110,后面陆陆续续磨到106,终于可以见tama酱了

然而,105似乎是我的坎,即便依旧保持每日散步+晚饭不吃米饭的状态,但却无法再下降。转折是今年上的普拉提课,原本只是为了消耗工会卡,而且基本2个月才去一次,但它却教会了我腹式呼吸大法。然后我神奇地发现,体重居然又下去了。其他什么都没变,只是在散步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呼吸。因为这段亲身经历,我开始相信,脂肪真的是靠呼吸排出去的了。。。

总之,体重又朝着100进发了,我要求不高,不需要很瘦,所做的努力,只是为了维持不胖。“你需要不断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这个理论真是诚不欺我。我依旧可以吃重庆火锅,吃泡面,虽然会增重,但只要时刻注意,让它再下来就是了,怕就怕懒。一旦懒了,稍不留神,回到120那是轻而易举,我可太有经验了。

相比之下,tama酱最近真是没眼看了,我不管他是不是因为要上剧或是别的什么原因需要增重,真的,不好看。只显得粗壮,观感全无,除非他要演男子版的百元之恋,否则我只觉得是无效健身。而且,他这样下去,真的快要失去我了。

我只喜欢纤细版tama,现在少年感全无,都不想看他了哪天恢复正常了,我再去关注他吧。

人类本质是双标

我发现我有一个毛病,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共性。当你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不太好的评价后,再看那个事物,反而可以看得进去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当你把目光都集中在它不好的一面,说完这事翻篇后,只能看到它好的一面,还是因为,人有补偿心理,说得太过分了,按照成熟理智的观念,应该说点好话安慰的情绪在作祟。

也许两者都有吧。

我现在看百英雄传,观感好不少了,可能是因为主要在收人,基本和预期一致,没有偏差。我开始想,也许,我一开始的想法,才是真正的想法,我是失望的,觉得无聊的。只不过,为了凸显我不是一个只会抨击的人,最后又用话术挽尊,说什么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balabala。如果正视自己内心,那就是无聊的。我也玩过其他游戏,好玩的自然觉得好玩,一般的也的确一般。

正视自己真的很难,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而是这么选对当下最有利。活了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收获还是,我支持变化。不管是客观环境的变化,还是人的主观变化。万物都在每时每刻地变化,享受变化,比一成不变好。但,与此相对,我又不会追求变化,不会主动地制造变化,它来了,我心安理得接受,它不来,我也心安理得一成不变。都可以。人活一世本来就是一场通关游戏,专注体验就好了。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啦。大意是,人生中只有很少的遗憾,是遗憾自己做了什么。几乎所有的遗憾都是遗憾自己没有做什么。我非常同意,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给它赋予意义,但唯独没做过的事,无法赋予。哪怕是别人看来不好的事,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思维去产生变化,哪怕是当时不好的结果,十年后也会变成好事,哪怕的确最后是失败,获得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帮助十年后的自己。过往的所有决定构成了现在的自己,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后悔过往做的决定,因为那等于否定现在的自己。

不过啊,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再延展一下。因为无法掌控,无法改变没有经历过的事,所以人们才会遗憾。但是,当时没有做,肯定是因为有不做的理由。只要这个理由自洽,我认为,就不需要遗憾。它的确丧失了一个好的可能,但同时,也抹去了一个糟糕的可能。我们得到了太多,又不知足,对于那些没得到的,才会遗憾。时光滤镜增添了它的美好,忽略了那些风险。如果有一双眼睛,能事先预测到做了之后的悲惨结局,他还会要吗,还会觉得遗憾吗?巴不得躲得要多远有多远吧。只要没有压抑本心,出于自己的意志做的决定,那一定是当下最好的决定,没有遗憾。

越来越觉得,遗憾,源于人的贪婪,既要又要。如果这份遗憾能成为动力,我觉得有遗憾,不是坏事,如果只是顾影自怜,那还是赶紧抛弃吧。人类本质是双标,需要的时候,压抑本心有必要,不需要的时候,活出真我最重要。万变不离其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这事对自己有利,能够自洽,那就去做。

不够善良的我们大结局

全片高开高走,最后一集我可以给99分,1分扣在男主的短信。虽然我觉得他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男主,但,那条短信大可不必,无视留言就好。他的感情,已经通过行为都表达出来了。

短短8集,每一集都仿佛电影。看到最后一集,其实已经不想去想那些情情爱爱了。小奶狗的决定我觉得挺正常的,简也说了,奶狗的决定某种意义上也是瑞贝卡“逼迫”的,她看似卑微地“讨爱”,但手段过于激烈,别人也是正常的普通人,突然下猛料,不就是想劝退?那种冲上去一把抱住的,只存在于偶像剧。且,就算当场抱住了,1个月后也会再见,没两样。

奶狗就算当时接住了,瑞贝卡百分百也会推开他的,信我。

看到最后,我真的越来越喜欢简,里面所有人的决定,都正常无比,我都可以接受。但是,可以想见,很多十几二十岁的人看,她们不一定能够领悟到。虽然很不想用“她”,但我真的觉得,大部分情绪激烈的,迫不及待抨击的,往往是女性。。。这么说,真的很像倚老卖老,常常要不断默念止学,提醒自己不能骄傲自大。但是吧,我有时候也在想,有些领悟力,可能真的是天生的。以前看《NANA》,我二十岁看的认知,和三十岁看的认知没两样。但很多人说,以前看不懂的,之后就看懂了,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我那个时候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心理,我只是觉得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很正常,有逻辑支撑。

常常自省,不能自大,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事实上也的确有过很多误解。但是,有些非常基本的认知,可能真的是和时代挂钩。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懂,你拿同样的三观去要求不同时代的人,受伤的只会是自己。不管是20年,21年,肖战的事,霍尊的事,我曾经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这么显而易见的陷阱,别人都已经是拿着大喇叭对着一个简陋的靶子在说,快来打这个靶子。然后一堆人就真的傻傻地照做。关键,他们也承认自己就是被利用,但那又怎样,情绪价值满足了呀。这种情绪价值究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好处我是不懂。

之后几年,我悟了,人永远无法说服别人,人只会自己想通。所以,别人是死是活不关我事,只求不要死在我面前,因为我一定会心软,但我根本无力改变任何事。过去几年,同样的套路,一次又一次上演。

再之后,我又悟了。也许,我以为的那些轻而易举可以看穿的事,别人,其实是看穿不了的。这么想真的太自大了,但我越来越意识到,也许,这就是一种能力。我痛苦的根源,在于我要求别人做到我能做到的事。

台剧最后一幕,简开着车回家,感叹沿路的风景精彩不断。我现在和她的心情差不多,我也有曾经的何瑞之,不过现在是真的没空关心他,我只想搞钱,搞钱快乐许多,我连追星都淡了。不过最近倒是中票了,还是首场+最终场,我总共就申了三场,直接中俩(笑)。本来都打算不续费了。脚脚:请你续费。我:Fine。日饭也中了一堆,还可以多看几场,不过吧。。。前脚刚说已经对日本祛魅,后脚预定2次日本,人生真是精彩不断。。。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不够善良的我们快结束了

据说只有八集,下周就是最后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啊。

如果单论故事情节,用500字概括,可能也逃不过俗套的框架,但叙事手法是真的很会,让我想到了那些文笔好的小说,赏心悦目。

我以前看小说比较多,但我认可的文笔好的,不超过三个,绝大多数热门的小说,文笔大多和初中生没两样,这么说似乎有些鄙视初中生的味道,其实不然,我记得以前新概念作文大赛,很多佳作都是初高中生写出来的。写作虽然和年龄无关,但文笔也许真是天赋。现在那些小说,真的,都还比不过新概念作文。。。

B站一直是学生党居多,不仅是那里,其他SNS也差不多,比我们想象得要多得多。你以为和对方在同一水平,对方可能还在上小学。但同时,同龄人其实也很多,只是大家关注的圈子不同。比如我的幻水,全是三、四十岁人聚集地(笑死)

相比之下,不够善良的我们的评论也好,弹幕也好,居然并没有太多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生言论(虽然也有,我自动无视了),我还是有点震惊的,说明它把大部分中年人炸出来了,数量上超过了年轻人,所以才控得了场。

简很真实,做得比很多妻子都要好

瑞贝卡也真实,现实里哪有那么多霸道女总裁,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不上不下。

何也很真实,而且已经超越90%的普通男性了。看到一种言论,对此很不屑,说对男性要求低的。只能说,那是真没见过比他差的那些大基数。当然,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说,他的确有很多不足,然而可惜的是,现实中大部分男的,甚至还不如他。反正我周围很少见到比他好的,能不出轨都烧高香了。当然也有好的,但好的程度也就是何的程度,说他是天花板级别,并不为过。

这部剧,其实对这三个人,都不同程度的美化了。真实情况是,简对婆婆不好,瑞也没有美貌,何出轨。这才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