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激情码字后,我专门去搜了一小时PTSD的讲解,主要是已经到了生理反应的地步,我觉得不能再置之不理了。不过吧,我倒是没搜出什么满意的结果来,只能说,大部分人口中的PTSD只是个夸张的修饰词而已,我既没经历过空难,也没经历过地震,我的反应,充其量叫做应激。我觉得很多人,应该都只停留在应激层面,还远远达不到PTSD的标准。
于是,我又搜了一小时的应激,无意中看到一条评论,特别有感触。大意是一个人在炫耀自己的冷静,说自己一直一个人在家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来没有情绪化。然后有个人在底下怼他,“废话,你远离了外界的信息干扰,是个人都能保持冷静”。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我们常说的冷静,只是因为游离世外屏蔽了干扰源而已,一旦置身其中,想保持冷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就是情绪动物。反过来说,如果想做到理想中的冷静,最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逃离一切应激源,躲进舒适区。
世间有一种理想化的说辞,冷静不是指毫无反应,而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我说,说这话的才是真正的异想天开,首先要承认人就是情绪化的,不分男女。对某件事保持冷静,只能说明,他没有那么在乎,或者说,没有踩到那人的雷点上。我为什么总是喜欢对社会事件高高在上的“批判”,归根结底,我远离了啊,在我眼里,它们都只是组成事物逻辑的符号而已。
前些年,我一直说自己远离wb收获快乐,其实就是主动切断了各种应激要素。因为我不可能看到那些内容,无动于衷。我想时刻保持冷静,只有躲回舒适区。时至今日,即便没有常用的SNS,我偶尔还是会把wb和小红书当作百度的变种,需要查询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比起百度,显然它俩信息传递更快。事实上,我也无法做到完全隔绝,只能说,尽可能远离。
我现在觉得,片面地追求冷静是一种错觉,幻想中的对任何事物成竹在胸的场景,只有置身事外才能做到。首先要承认,人一定会有情绪,这是个大前提,只有先承认了这点,才能考虑后面的。正如东山所说,练泰拳,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战斗。想要保持冷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远离应激的人事物,创造舒适区。妄想着出淤泥而不染,在各种应激事件面前游刃有余,就和那些说可以在wb保持自我,说出来的话一股子饭圈味的人一样可笑。
说到饭圈,我之前激情点评恋与的饭圈,只是因为我是个单机玩家,我当然不care她们。如果是我关心的呢,比如最近的协和4+4,一开始只是以为出轨的瓜,越看越不对味,连带着又去把白色巨塔看了一遍。然后我突然后悔点开了,每次都是这样,每次我只要看到评论区那些挺财前的智障评论,我又应激了。所以,看到没有,一切都是我自找的,我不看什么事都没有。
每次情绪上来的时候,都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说,哦太好了,案例来了,是时候锻炼你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每当我焦虑的时候,我都觉得是做事的良机,因为,焦虑1小时,什么事都没干,和一边焦虑1小时,一边翻译3000字文章或者背300个单词,那肯定是后者收益更高啊。我哪怕焦虑了,也要创造点价值出来,证明时间没白费,而且焦虑往往伴随着负罪感,做事效率倍增。事实上,往往我这么做的时候,不用1小时,半小时不到我就完全不焦虑了,然后事情也不想做了。。。因为失去了动力。
所以,我从来不怕焦虑,那么情绪化呢。焦虑是延迟性的,我自有对策,情绪是爆发式的,即便心里有意识,但如何在短时间内控制,我没有头绪。也许其他人可以做到,我是真的做不到。我突然想到,正如同我对付焦虑的办法,不是控制,而是放任。我认为,对付情绪化的办法,也绝对不是控制,控制是控制不住的。那么,能否做到像对付焦虑那样放任呢。我想了一想,那也不叫放任,比如我专心做事的时候,自然就把焦虑的事忘了,因为注意力转移了。同理,如果情绪上来了,想办法第一时间抽离,同时不去刻意回避它,但需要马上找一个转移注意力的点,缓半小时后自然就没事了,这是我能想到的办法。这么看来,似乎是非常司空见惯的操作,大部分人劝架也是这么劝的,把人分开,互相看不见。
总结,想要保持世俗意义上的冷静,尽可能置身舒适区,但人有好奇心,好奇心一定会吸引到应激源,这是无法规避的。而且,舒适区是需要发展壮大的,一味地防守,生存空间只会越挤越小,开拓的过程,势必会遇到不适,与其自我欺骗无事发生,不如思考如何止损,找到自己的安全边界。很多事,只有承认了,面对了,才能真正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