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AI翻译

最近在玩不可逾越的红花。

其实光看人设我不是特别感兴趣。。。不过最近也没啥好玩的AVG,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我玩了。

剧情,就那样吧,还行。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剧情似乎少了点什么,于是网上随便一搜。。。原来,又是个移植的作品,原作很早就出了,以及,果然和桥姬一样,被任天堂阉割成了合家欢版本(笑死)。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都是任天堂合家欢版受害者。。。搞了半天,我还是从网上下了全集未删减视频。。。所以我玩游戏的目的是啥呢?最后还是要从网上下。。。。。

嘛,这个另当别论。话说,我从网上下的版本,正传是古早的汉化版,后日谈则启用了AI翻译版本,果然与时俱进。

关于AI翻译,之前就说过好多次,进步非常神速,即便如此,因为软件的差异,出来的效果也参差不齐。但这一次,至少,从这个人发布的视频来看,我觉得,完成度已经可以飚到80%到90%了。我做过测试,先看下方日文原版,5秒内想出通顺的完整句子,然后看向上方的自动翻译,基本无出入。某种意义上,AI翻译也是通过大量投喂人工翻译生成的语句,在某些用词上,还真是出乎意料地一致(笑)。除了约有2成存在错译,4成语句不连贯外,从实用角度来说完全够格,我是觉得现在汉化字幕组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我可以每句话都5秒内瞬间完成(事实上,考虑到语句的修饰,时间只会更长),打字的时间,最后校对的时间,都不如AI 5分钟生成来得高效。那么,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去做呢?

以前嫌弃机翻是因为它不够格,现在,我觉得机翻已经超越很多凡人了,包括我。

只能说,目前为止,我的水平和它相当,从时间上来说,不去考虑润色,5秒内的对决,出一句翻一句,雏形水平基本等于AI翻译水平,侧面来说,AI翻译目前水平也只能是仍待改善的未润色版(但在准确度上,已经可以放80%以上的心了,它欠缺的只有润色)。这里仅指日文,我相信英文应该会更优秀。而且,因为本身就是大量学习各类翻译文本产出,在某些词句的修饰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慌了是一个词,惊慌失措,六神无主,要把它联想到更合适的形容是下一步要做的事,俗称润色,但AI都是瞬间完成的。按照我的浅薄见解,它应该是大量吸收了同等语句的优秀翻译成果后批量生成,就和AI绘画一样,差的人家根本看不上。那么,反过来来说,这也是可以利用的点。

事实上,就我看的那个版本,它大部分的语句还是挺朴实无华的,但是,偶尔还是会蹦出不少金句。毕竟,储备的知识库和我不可同日而语。于我来说,即便我现在98%的内容都可以看懂,但一定会遇到不认识的词,不熟悉的词,无论看几遍,记几次都记不住的词,数不胜数。我见到了生词,即便去网上查,大概了解意思,但要融入到长句里,语境中,想出合适的词,还是需要“再创作”。AI或许只是照搬了其他语境中的相似语句,但是,如果那是优秀译文,又是类似场景的话,就极其具备参考价值。如果我可以做到每一句都5秒内瞬间输出已经润色完毕的语句,对我也是极大的提升(最近重补斗罗动画,AI在我这里,简直就是海神岛上的海神之光(笑))

以前有人私信我,让我用AI翻译加快效率(虽然我觉得那个账号更像是推广账号,而且AI翻译还要钱= =)对我来说,做这些都只是兴趣爱好,所以根本不会用,用了反而本末倒置。但是,如果是工作,甚至,只是为了汉化,我的建议都是,不用AI的人是傻逼(喂)。之前WGF把我拉入了汉化组,我看他在组里也吆喝着招机翻苦力,说明这就是大势所趋。更不用提现在官方中文版几乎都是机翻了。

不管是官方还是汉化组,追求的是时间,当然是效率至上。我就不一样了,我还真没有那种要尽快做的想法,比如我现在情愿打字,也懒得翻游戏视频捣鼓。之前给我的幻水3翻译器,大概率是用不上了,直接夭折吧。再等等,直接让更成熟的AI翻译上好了,说不定,官方版马上就出了。

很久以前,我很想考日语系,可惜分不够。当时我想的是,就算不是日语系,我也要做得比他们更好。我去日语系蹭课听,还和当时一个老师闹得不太愉快。我在博客上吐槽,发誓一定要1级考350分以上挫挫他的锐气。虽然最终考了348分惜败,但那个老师居然不知从哪看到了我的博文,还留言庆幸有这一段经历督促了我学习(大囧)。虽然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的过节了,不过他说的也有道理(噗)。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我是日语系出身。我最大的乐趣,就是“云淡风轻”地拆穿他们(啊,装逼的感觉真好)。但说实话,次数多了这个也腻了。。。

自己的实力最清楚,我还远远不够。基础薄弱是关键,只不过,应付日常工作足矣。但,还远远不够。。。我的目标,不需要做到同传那般优秀,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最好就够了。在这点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一直信奉一点

不出轨的人,不是那些没有机会的“老实人”,身边有机会而不出轨,才能叫不出轨。

不买苹果手机,不是因为没钱买,有钱而选择不买,才能叫不买。

这两个例子可能都不太恰当,不过倒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不去做某些事的前提,一定是我能够做而不去做,才有资格这么说。

不管是做还是不做,前提一定是,自己有这个能力。

别了家驹三十载

终于到了这一天了。。。还记得21年和日饭联系,她说后年就是家驹归天三十周年。我琢磨着,还有好长一段时间哪,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比起20年的遗忘,21年的厌世,现在的我,生活回归平静,可以继续自由地爱人了。

20年学会了剪辑视频,恰逢三十周年,就给家驹剪一个吧。其实我本来还想用长月的画面剪一个《狂人山庄》的MV呢,画面都想好了。。。然后,我懒了。。。

我有一个图库,保存着十多年前收藏的各类驹图,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就会从图库中,挑一张图出来。

今年,我就用图库中的图,搭配我最喜欢的他的一段话,做个PPT有声视频吧(噗)

别了家驹三十载

来年もよろしく

网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朋友前些天义愤填膺地告诉我关于武汉被撞小孩母亲跳楼的事,意思是网络上那些人怎么那么恶毒balabala。对此一无所知的我(是的,只要远离网络,这些事情根本不会知道),无聊之下,我也去搜了搜,结果好巧不巧,当天正好有一对母女在幼儿园门口被撞身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是很唏嘘的,不过很快意识到和朋友说的不是一个事,于是我又搜了一下,终于搜到了。

老实说,我认为那位母亲跳楼大概率是因为丧子之痛,网暴占比太小了,关键是时间太短,远未发酵,何故抬到如此高度?但很显然,它被当做典型,成功转移了焦点。相比之下,我更关心那对被撞身亡的母女,可惜早就泯灭众人,不管是意外还是人为致死,这样的事每天都有发生。

总之,因为这个典型,网上似乎又开始换汤不换药的反网暴了,我已经腻了,没有一点用。在反网暴的呼吁下,底下依旧有人说最应该被网暴的刘鑫反而没有死,她怎么还不死云云。当网暴的正当性,在于这次“我”是骂对了,还是骂错了,这样的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对与错,都是别人投喂给你,不是你说了算的。

对于江秋莲,我还是那个态度,不把真正的杀人凶手陈世峰的家属牵扯进来,拉到台面上窝里斗,这事不会有转机。凶手一家人被江秋莲保护得太好了,这层同盟关系不瓦解,没用。我对江的质疑就在这里,把其余搅混水的因素抛开,这是非常反常的。我个人非常反对网暴家属,但正因为如此,正因为世间网暴家属非常普遍,才显得这件事极其诡异,这么多年来,陈世峰的家属,可曾露面,可曾有过丝毫道歉,人家完美隐身着呢,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仿佛成了笑话,还批判啥呀,我建议所有真凶赶紧来取经,转移仇恨原来如此容易。在这点上,武汉那件事有异曲同工之效。这不,大家的焦点不都转移了,骂骂键盘侠就好,学校完美隐身。网暴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对刘鑫的同情也就在此,因为我看到她的旧照被P图,作为她的“罪证”供人谩骂,当骂的证据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以后,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参与的必要。过往的所有网暴,均是如此。所有凭着“正义感”网暴的人,他们都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的。

我的那位反感网暴的朋友,也是反感刘鑫的人,没办法,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就是这样一个风气。我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支持刘鑫的观点,并直说不想多聊,直接翻篇。现在说啥都没用,林生斌翻车前,“林爸爸”的深情好男人形象多么地深入人心,那个时候不是没人质疑,但根本没用,不会有人听的。只有这些“好爸爸”,“好妈妈”的标签被撕下,回归真实姓名,从符号变回一个人,才能窥见真相。

想起3年前的我,有人说和朋友因为227事件意见不和,但不想伤了友谊翻篇不说。当时的我非常不能理解,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怎么能因为朋友,错的也说对。现在,我果然变成了那个我最讨厌的人。。。唯一好点的,我还有坚持,只是不想去争。我不去争,只是知道争了没用。。。一方面,此事与我牵扯不深,我没有那么移情,另一方面,那个人,归根结底,也并不是我的知心朋友,不过闲来无事,嘴一句的程度。

最近在看鲁迅的《两地书》,常常感叹,我们现在车轱辘翻来覆去的话,100年前,已经被翻来覆去说了无数遍了,毫无新意。以及,许广平果然担得上鲁迅先生的伴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这点上,鲁迅先生,是幸运的。

倾听者

本来只是和友人讨论酒店,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友人的家庭,于是,我又充当了一回知心大姐的角色。

友人对她的老公是有不满的,即便她一直想无视和感化。聊天时,我收获最多的评价就是“哦,你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你总结得太精辟了”。诚然,她和我比较类似,想法一致很正常,但另一方面,我突然意识到了一点,我好像,的确很适合倾听者这个角色。

因为,相同的评价,我听过太多遍了,在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身上,在高中好友之间。前两天还说,不知道为什么高中变成知心大姐,现在似乎是有点明白了。。。

我想了一下,我真的是因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进行发言,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还是说,我只是敏锐地抓住了对方内心的想法,并组织成了语言。毕竟,很多事当事人内心门儿清,只不过,他们喜欢让别人来告诉他们。

我情愿是后者。如果是前者,意味着我能一眼看到结局,那么很多事,都不会开始。

那也太无趣了。

回避型依恋

在我深入了解了这个类型,并感叹为何所有症状200%吻合(虽然我一直以为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体验)后,我悟了。。。

回避型适合追星。

可以肆无忌惮表达爱意,不用担心他会靠近,会有索取。

情感得到满足后可以随时抽离,也没有负罪感。

我不去现实中祸害别人,旁人也没资格指指点点。​

嗯,所以那颗星星,快点出现吧!

以及,我终于明白了一点,对非独立人格的鄙视,原来也是症状之一。

我曾经深深厌恶过肖战粉圈那些连投不投票都要咨询别人的现象。

难道没有自己的主见吗?投不投票还要问别人的意见?

驿站算个球,凭什么要听它的?它号召不投就不投,搞笑吧。你追的是人,还是粉圈?

肖战作为“偶像”这个产品的提供方,只有服务我,取悦我的份,想让我听他的话,搞笑吧,都是独立的个人,自己为自己负责。

我一直以为,这是世间真理。

可也许,这么想的我们,才是异类。

世人把这部分人统称为,

回避型依恋。

我现在悟了,也许我并不是鄙视,我只是嫉妒。为什么他们只是叫一叫,就有人帮,而我只有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