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监狱第二季

终于等来第二季啦,先播了第一集,嗯,中规中矩,毕竟只是铺垫,还没有展开。

但弹幕里的各种CP党我已经无语至极了,这部作品被人黑也是应得的= =b。但是,一部作品,别人怎么想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怎么看,怎么想,能从中吸收什么。所以,我也只是无语地把弹幕关掉,继续看。

ed放的是雪人的歌,没感觉,也许看完会稍微好点吧。

以及,更让人震惊的还是,居然真的有很多人说,看不懂繁体字。。。虽然也知道这个梗,但我以为更多是玩梗,但其实,它是真的。

这个在我们看来,是出生自带技能,居然真的有很多年轻人,是不知道也看不懂的。。。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不想倚老卖老,也懒得管别人。只是想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以为这是自带技能?

想起了本田圭佑在近畿大学演讲时所说,你看那些踢得好的人,你问他们为什么能做到balabala,人家只会纳闷,这不是基本功么,这不是应该做到的么。为什么,因为他们一直置身于能让自己学习,成长的环境。我们出生在简体字已经普及的年代,繁体字的获取渠道,1,古籍(但这个更多是高中大学以后的事),2,日本动画的中文字幕,3,港台剧的字幕。4,漫画。尤其是4,我觉得是推广繁体字在国内的一把好手。那个时候的我们,并没有系统学习,但就是看着看着,看明白了。因为故事,因为上下文语境,我们的大脑是会自主学习,吸收的。这其实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

说实话,我觉得现在的有些人挺悲哀的,不管是繁体字也好,还是不会解压,搜索也好(虽然后者应该是夸张了,毕竟以后工作怎么办)。损失的只会是他们,尤其是现在的算法只会投喂,没有自主学习精神真的很难。比我们那个时候难多了,虽然现在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与质量也比之前强上不少,但只有有心人才能做到。以前是全民能够自主学习的环境,现在这样只会更加拉大差距。

比起手机,现在的小孩更应该拥有的是电脑,我一直这么觉得。

是否能见到阳光呢

其实昨天那个视频是用来讽刺227的,只不过,殊途同归,拿来讽刺其他案件也完全适用。

这么多年来,江歌妈妈俨然成为一个符号,仿佛一个“妈妈”的称谓就动弹不得。她是一个人,她的名字叫江秋莲。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犯罪,不会因为母亲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只有先破除这个抽象概念,回归具体人事物,才能真正抽丝剥茧,返璞归真。

我一开始就对这个案子无感,因为从法学上无可指摘,就是一起极其普通的案件,应该感谢当年上大学的法学公开课么。让我起反感的是后来对刘的污蔑,先不说我本身就觉得人死之后去玩乐没什么问题(至今仍记得黄贯中说过当时被很多人骂,“家驹死后你不能笑”,人都死了你为什么能笑得出来),最关键的是,刘这张照片是被伪造的。真相是,江歌就在照片里,故意把她的脸P掉,造势引发网暴。那么问题来了,刘不可能自己放出来,要么就是照片中的第三者提供照片给人P图,要么就是江秋莲自己放出来的,毕竟她有江歌手机。事实上,现在的大部分观点,都源于她一开始的诱导,明明远在天边,却第一时间散布所谓的锁门,引导舆论。

最匪夷所思的是,她根本不恨杀人凶手,甚至竭尽全力地保护,这么多年来,陈家人被她保护得很好,彻底远离舆论漩涡,这是极其反常的,也让《我们与恶的距离》成了天大的一个笑话。别说陈已服刑,任何一个受害者家属都不会因为罪犯服刑而放弃仇恨,除了江秋莲。我始终觉得,江与陈家之间一定有秘密协议,不把陈家揪出来,拉到阳光底下,很难真相大白。

自那之后我就不想管了,后面就是各种匪夷所思的法外狂徒,也曾让人深深对法治绝望。

现在的这套作战思路,只能说,是比较有可能见到阳光的迂回战术了。毕竟,再怎么具体事例分析,对于大部分傻子来说,是不会听的,因为逆火效应,但凡让他/她们察觉到一丝丝站刘的迹象,马上就会被打成刘粉。20年就是这样把众人打成虾,这件事也是,其他很多事上都是。

所以现在的战术是,就骂刘,“旗帜鲜明”地反对刘,至少在明面上。然后就会发现一件很神奇的事,江派势力只有两招可用,1.将质疑声一律打为刘粉。现在都在骂刘,找不到借口打了。2.宣扬伟妈。和秦始皇打钱一样,已经筛选好了,能看清的早走了,剩下的,说也没用。

在此基础上,以骗捐作为突破口。毕竟,扯案件细节,就算把真相甩人脸上,已接受8年热搜灌输,思想钢印极其牢靠的人,看都不会看一眼。但是,一旦当事人翻车,墙头草的网友们会立即将过往扒个底朝天,其他各种恶行也会浮出水面,就和林生斌一样。虽然我觉得林比起江简直是圣人了,很多黑料也是一眼假,但架不住群情激愤的“正义网友”啊。他们当初怎么夸林,之后又是怎么把林踩在脚下的,历史只会重复。

这样一套迂回战术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毕竟,最后还是要公权力下场。但整个事件,为何如此匪夷所思,不就是公权力失职么。根本不该发生的事,长发八年之久,而且,它也不是个例。

我又开始了,说好远离,但可能是看到一点点希望了吧,还是有些感慨。让人想起了曾经,我曾经也痛斥某人背叛,也许,这也是迂回战术吧。无论怎么诉说真相,无人倾听又有何用。不如暂时隐忍,等待之后“绝望的文盲”。

然而,我始终觉得这样不对,都是事后的自欺欺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权宜之计。如果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拨乱反正,岂不是更好。然而,这才是最难的吧。。。

日配陈情令之节奏王者

一年一度,永不遗忘。

江秋莲似有倒台的迹象,我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扳倒她,看运道吧,毕竟即墨皇太后,相比之下林生斌都显得体面不少了。我很期待翻车那天,墙头草网友的评价。

不过,就算她倒了又如何,还有太多“冤案”,层出不穷,没法说。

她即便倒台,也只是因为骗捐,别的方面,依旧难。毕竟人们骂了那么久,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骂错的,各打五十大板,“两个都不是好人”已是最好结局。

各种意义上的难评。

这个世界,傻子还是太多了。

鸡汤第二篇

每个时期的想法都不尽相同,我已经不记得,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自己是怎么想的了,至少,我现在是这么想的。

常常会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我无法立即想出什么优点,却能迅速想到一个缺点,自私。这是我引以为傲的缺点,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注定要拥有一个缺点,我会牢牢把它握在手中,生怕被别人抢了去,也丝毫不想有所改变,这就是我的缺点,我认。

接下来是优点,想啊想,其他缺点也能想到一点,优点似乎最能想到的,就一条,行动力。想到就去做,以前有段子说梁朝伟心血来潮下午去巴黎广场放鸽子,我觉得和他差不多了,只不过地点换成日本,当然前提是签证没过期。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个困惑,做事冲动,不经大脑。我也曾经困扰过,也试图想要抑制,最近渐渐想通了,这明明是我的长处,我还抑制它真是见了鬼了,思路要打开。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冲动和冲劲,一字之差,后者的观感,明显好于前者,但两者明明是一回事,真是不可思议。冲动从来不是坏事,关键是,自己的冲动,是否在最合适的时机,位置上被释放出来。我需要的是利用自己的冲动,而不是抑制它。我有一大堆别人没有的缺点,自己的优点再不好好利用,真是白瞎了上天给的天赋。

我还有一个缺点,语速很快,非常快,根本改不了,十几年来就没改掉过。我可以噼里啪啦说上一通,关键是,说的时候其实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明明在说话,但我的注意力根本没有放在正在说的内容上,因为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废话文学,我只是边说边思考接下来想说的事。举个例子,问我如何看待现在的J家。我会说:“如何看待现在的J家?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会问,怎么看待J家的颜值,J家的舞蹈,却很少有人会问到,如何看待J家本身。但是,这是每一个追J家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以上全是废话,其实满脑子想的是,这什么鬼问题,让我想想怎么回。

仔细想想,这其实也可以转化为一个优势。我属于边说边思考的类型,也曾羡慕那些语速缓慢,说话有条理的人,最后发现,我永远不会变成那样的人。拿游戏来说,我明明天赋刺客,去学肉盾加防御就是浪费点数。每次主持会议,局面还能掌控的时候,我还能边说边提醒自己,慢一点,慢一点。一旦进入自由辩论,那对不起,我就放飞自我了。。。所以现在也想明白了,我要好好利用这个天赋,既然胡诌是我的技能,如何在胡诌的时候不被人察觉我在借机思考,以及不能光是思考,能否思考出合理结果才是我要考虑的事。

我是觉得,人的优缺点是一体两面,可自由转换,关键还是看自己怎么想。

———————————–

补充:我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语速快是我的特长,不能压抑。我要解决的不是语速快,而是抑扬顿挫。胡诌要让人信服,节奏感很重要。当我注意到这一点时,语速自然变慢了。因为我会有意识地加重音,为了强调某些词汇而停顿,这些和自己的语速一样都是下意识的行为。我试了一下发现,有奇效!想快都快不了。这个发现很惊人,我打算多实验几次,再判断是否切实可行。

我又来给自己灌鸡汤了

平时没事会喜欢在B站搜日本足球,明明我不喜欢足球,对所谓的规则也完全没兴趣了解,我就喜欢看。就和当初看灌篮高手一样。我只想看竞技,别跟我谈友情。不是不能谈,能不能把精力放在事业上。我已经忘了以前有没有看过小排球了,最近电影上映,我也去看了,剧情完全不知。结果,我愣是看到想睡觉,能不能不要打几个球就扯各种友情羁绊,我整个人都是地铁手机老人脸,我琢磨着自己也喜欢友情啊,以前棋魂那会,院生们亦敌亦友,多舒服,但人家可没有在围棋正式比赛上动不动扯友情吧。。。反正我是看得极度不爽,相比之下,还是喜欢蓝色监狱(这话很招黑,但是我的真实想法)

好了,引子说完,回到正题。本田圭佑的大学演讲我之前就看过,我发现自己有时候真是自恋到自己都受不了,需要给自己打两巴掌的地步= =,因为我每次看这些,都只会觉得,嗯,说得很好,把我的观点都说了,就是我的嘴替。之前的李小双也是,我看他们发言,不会有崇拜之情,只会觉得,和我一样=v=本田真的把我想说都说出来了,环境很重要!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所以微博那个环境,能远离赶紧远离。我知道这很难,我当初戒断反应也整了半年,现在可以心平气和当它不存在了。不过,话说回来,我赖在B站上也不是个事,不过好在自从关闭个性化推荐后,每次上B站,搜完想看的之后,就真的没有想看的了,因为它只会给你一堆你压根不想看的东西。有时候手痒打开B站,1秒之后又关掉,看个首页就什么都不想看了,“关闭个性化推荐”真香。

前两天,我突然又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大学时就读文学院,当时电脑病毒肆虐,超级兔子什么的都是至宝,但仍然敌不过动不动中毒,无论怎么杀都杀不光,最佳办法只有重装系统。然而,这在当时,常常要花一天的时间,还不一定有效。后来表哥给了我一张光盘,号称15分钟实现重装,从此打开新世界大门,有杀毒的时间还不如重装。那张盘迅速在寝室里风靡,隔壁寝室有一个对外汉语专业的人,也来问我借。也许是出于回礼,她知道我当时在自学日语,于是介绍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给我认识,算是交换学习吧。那是我第一次和日本人交流,我的性格很孤僻,平时也没什么朋友,如果不是因为那个人,我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办法找人说日语,再看看现在,我去看个控马上能勾搭日饭,人生真是不可思议= =b。长长的引子说完,我想说的是,有一天,我和那个日本朋友一起逛街,进了一家小店,见我们用日语交谈,那个店员知道有日本人后,就和其他店员讥笑日本人脑子都很笨。我当时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可我没有勇气上前反驳,也不想多生事端。就这样一言不发继续看东西,那个日本朋友也是在看,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听到,有没有听懂。

是的,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总共10秒左右的那个瞬间,我居然记到现在!!!

现在的我可以说了,因为那是我的一个遗憾,我明明可以反驳,虽然那个日本朋友,我们只是两周见一次,偶尔去唱K,大学毕业后也没有再见面,也许只能叫点头之交。但是,那个时候,我应该是站在她那边的,我没有。都是留学生了,这点话怎么可能听不懂呢。明明只是一件小事,我现在渐渐明白了。我不怕失败,我只怕想做没做的遗憾。回想过往,我似乎想不到有什么失败,哪怕曾经真的是失败,也早就云淡风轻无所谓了。可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压抑欲望的事是真的能记得一辈子。无独有偶,就说小时候最爱看的少女漫画好了,当时同学家里一箱子漫画,那个时候好羡慕,总想着,自己以后有钱了,也要买好多好多漫画,有一些漫画,很想看,但没钱,看不了。结果,现在,漫画网上随便看,我能够找到当初非常想看的漫画,却怎么也看不进去了,可是心里永远留着一个遗憾“等以后有钱了,要买好多好多漫画”。

其实,仔细回忆了一下,我当时是有机会得到的,因为,并没有那么地贵。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毛病上了高中后神奇地自行好转,也不能说好转,毕竟很多时候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如愿。但我的确,比以前更容易面对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会花200元买下浪客剑心40张VCD,眼睛眨都不眨。但200元在当时的我们眼中,已是天价。仍然记得当时的高中同学对我的评价,大家的开销多是5元麻辣烫的级别,像我这样直接大手笔花出去的很少。因为我不爱逛街,不爱买零食,省下的钱自然能花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大学,08年金融危机,电视上介绍1200元的实习工资一堆本科生抢着做(对比一下现在的年轻一辈动不动羡慕80后就想翻白眼,果然每一代都觉得只有自己是苦的),但当时的我,还是大手一挥,3000元买下彩虹演唱会的第一排。这是我存了四年的钱,也不觉得有任何不对。

现在想想,高中以后好像的确很少有遗憾了。我仔细回想过往,居然很难想到一件遗憾的事。就那么一件,高中的初恋,这的确是遗憾。所以我非常恼火,不是说遗憾失去,而是,就因为欲求没有满足,导致我会一直想着这件事,这才是我最恼火的。明明我其实不在乎,这人现在站我面前很可能就一中年油腻男,我完全不想要怎么样,只是因为当年的退缩,变成了遗憾。为什么我当时,对东西有占有欲,对人没有呢?也许是因为,物品是可以掌控的,人是无法掌控的吧。

很庆幸,除了这件事,我想回忆过往的遗憾,发现,没有了。说明,很多时候我都在忠于自己的内心,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事事如意,但至少能让我觉得没有什么大的遗憾,已经足够了。但人是不可能突发巨变的,我就在想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只能用一种解释,因为初中时期周遭环境的巨变,彻底让我意识到了一件事,我只能靠自己了。虽然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但现在想想,可能就是这样,关于蛋糕与草莓的经典问题,小时候的我,一定是把草莓留到最后吃的,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会第一时间把草莓吃了,天知道它是不是下一秒就掉地上了。

很难说这种转变是好是坏,但它的确在那个时候保护了我,也让我之后的人生越过越好,从这点来说,没有遗憾。

以及,时刻让我铭记一件事。

失败不可怕,想做没做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