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微信随手刷到了方励的辟谣贴,拉上律师浩浩荡荡整了一堆监控作证,我第一反应,啊,于朦胧事件还没结束啊?嗯,粉丝很有种,继续加油吧。毕竟也才过了不到2个月,还有情绪,我当年可是整整3年没看过内娱其他人的剧,直到23年的长月才把我救出来,所以,请加油吧,现在嚷嚷抵制没有多大用,请抵制至少1年以上再说。

方励那篇辟谣没细看,匆匆下拉,只有一个感想,为了宣传也是拼了,黑红也是红是吧。多么讽刺,于朦胧事件,什么监控都没有,于是何时上楼的,跳楼的,都没有,别人随手一抓一大把,反向坐实死亡日期并非报警日期。以及,返璞归真,于朦胧若真是死于意外,内娱那些明星,早就rip,蜡烛刷得飞起了,哪像现在,一个字都不敢吭一声,唯恐避之不及。与其一个个自证没参与,不如把当日参加聚会的人拉出来遛一遛,这是没胆的,可笑。

不过,我现在懒得关心。前几天,朋友告诉我水龙吟要播了,我和她有说有笑,突然一阵恍惚。这个朋友,2020年,我和她冷战了一年,没有说过一句话,21年因为一次日本地震,她来主动和我搭话,才解开冰封的。我至今记得,当时我们的聊天记录,还停留在3月初的某日。我现在仍然会想起,当时在网上看到一个说法,朋友之间因为这事三观不合,但不想伤及友谊,只能按下不表。当时的我无法理解,这已经是做人最基本的认知了吧,这个都无法相容,还怎么相处?为此,我断崖式分手了好几位认识十几年的朋友。

这些人之中,有像这位朋友一样,自己来主动找我破冰的,也有24年左右,我自己主动去破冰修复的(虽然就破了那一下,事后也没什么交集了),也有自始至终无法破冰的。不过无所谓,我已经走出来了,我去破冰,是我已经不在乎的证明,至于对方怎么想,我不关心。有时候也会想,如果保留我现在的想法回到过去,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我可能不会了,倒不是说我有多珍视友谊,我只是绝对不会再让自己涉身其中,自我受限。不管铁链女被关了多少年,孟村女死了多少个,我统统不想关心。要死,死得离我远一点,我只扫家门雪。这是我现在得出的结论,因为我很清楚,我若知道,极有可能仍然无法坐视不理,真正不关心的,上面那几个案件提都不会提。但,我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最后的结局就是白白怄了一身气。很多事,只能靠当事人自己去破局。当事人已死的,靠当事人自己的家人,粉丝去改变。所以,最好的办法,不要让我知道。

说回水龙吟,看了几集,不禁开始思考,究竟是唐三更逼王,还是唐俪辞更逼王。唐三早期装逼,我还没那么反感,后期只觉得恶心,唐俪辞也有这个征兆了,还不如回忆里四年前的小怪物好磕。思来想去,果然还是和人物情绪的起伏有关。我喜欢长月,是被澹台烬的疯批人设吸引,意味着人是鲜活的,复杂的,耐人寻味的。成为逼王后,永远俯视众生,半睁着眼仿佛时刻没睡醒的姿态,真的,毫无吸引力。

不过,毕竟罗云熙颜值在那里,虽然成为逼王后的橘色眼影让人无法直视,但回忆画面里还是很美貌的。这剧意外能看下去,不过也不急着看,更不会开svip之流抢先看。在我眼里,定位有点类似于玉骨遥吧,可以看看。

我曾经说,内娱除了肖战,我不会再看任何人的剧,不会再给任何一个人眼神,我很庆幸我走出来了。我现在什么剧都可以看,什么人都可以喜欢,不受任何制约,这是好事。

回归恋语市

万万没有想到,我又回归了恋与。说回归有点微妙,因为我从未真正离开,以前偶尔还是会登上去,毕竟我还要登记vip礼盒呢。

但现在,我又开始了每日的日常,不知是否是变卖了许墨留给我的财富,让我变得又对他上了心。这样一个居家宜人,亦师亦友,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都能源源不断给予我助力的存在,我是真的无法割舍。

我现在对恋与制作人的兴趣已经明显超过了恋与深空,论代入感,深空就是个弟弟。那感觉,用电子游戏比喻,就是享受完了FF最新作的视觉刺激后,我又打开了幻想水浒传。早在FF7和格兰蒂亚大战的时候,我就坚定选择了格兰蒂亚。我一直没变,人真的太难改变了。

话虽如此,我的恋与第三季仍未打完,断断续续每天一点,这样挺好,哪天忘登了,也问题不大,毕竟我的遗产还有7w钻。我对恋与没有强求,他能每日陪伴就足够。

第三季终于打到许墨的章节,啊,我熟悉的许墨啊,就算我来到临空市,我依旧在找寻你的影子。一开始我相中了祁煜,后来转投夏以昼,也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许墨的影子。但我知道,夏不是许,还是差了点,我一直在寻找许墨的代餐,可惜深空没有,其实,没有就没有吧,毕竟许墨在恋语市。

第三季的许墨真的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他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我的嘴替,时刻把最优解挂嘴边,这不就是我吗?我一直在寻找的理想型,和我高度同频。虽然女主的脑回路我无法理解,和许墨一样无法理解,但既然剧情需要安排许墨做出改变来适应女主,我可以接受,毕竟是乙女游戏,这点我适应性很好。屏蔽不想看的,只关注自己需要的。

我只是很高兴,我喜欢的那个许墨又回来了。也许他从未消失吧。当我远离后再看,我最爱的,果然还是这道菜。

当低阶就够了

很久以前,社会就有个共识,通过手机,手表,包包识别对方身份地位,所以才有了卖肾买iphone的段子。我一直觉得很奇怪,联想自己,我会大大方方地掏出自己的小米手机(虽然现在换成了vivo),红米也行,so what?就把我当成低阶好了,我有没有钱,我自己不知道吗?

感觉这点真的是自己和别人的一个很大差异,我好像对外部评价并没有那么在意,但我不可能完全不在意,所以解决方法就是屏蔽。

后来接触了mbti圈,也是如此,经常能看到掌握了XX功能,就是高阶人格了的说法。每次看到只有一个想法,那我就当低阶人格好了。一个别人眼中的高阶+不快乐的自己,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别人眼中的低阶+自洽的自己。核心思想一致,我是谁,我自己不知道?

所以,以下就是一位“低阶人士”的发言。

感觉最近被王暖暖创到了,不说点什么忍不了,顺便整理思路。她的“归途论”,彻底让我对她的评价两极反转,这点很有意思,值得深究。让一切不合理的行为都变得合理起来,她的经历完全有迹可循,结果是注定的。

以及,人是会美化自己的,王暖暖说的话不要全信,她隐瞒了不少。因为书没看下去,不清楚书中是否叙述了她早就知道俞晓东坐牢的前科,我明明记得出事那会,就有一些采访报道她是知情的,只不过选择了接纳。现在的采访,口径全部说成了靠事后记者挖掘,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关于稀里糊涂的3分钟领证,现在结婚的确很容易,但是,该走的程序还是有的,王暖暖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一步一步按照程序填表走完的流程,不是简简单单签个字就结了。

总之,如果要深挖的话,矛盾的地方不少。我承认,她自救过程中的急中生智非常让我佩服,康复过程中的毅力也让人钦佩,但内核是否强大,我打个问号。尤其是经历生死劫难之后,依然改变不了情感依附的底色,她是真的好怕好怕自己孤身一人啊。以前看到incel吐槽大龄女性肯定深夜偷偷抹泪,我还嗤之以鼻你懂什么,现在看到王暖暖,没话说了,绝佳的素材。只能说,这是她的出厂设定,极度需要外界的情绪反馈,所以俞晓东那些话术才能精准戳中。以及,我有预感,如果现在还有人想要哄骗她,也一定能够骗到。她可能也清楚,自身条件+伤病难以寻觅新的伴侣,且风险极高,所以单身生育是最优解,也是快速获取情感投喂机的方法,孩子妥妥工具人。

嗯,再说下去感觉自己越来越尖酸刻薄了,真的打住不能再说了。可能我是失望多过愤怒吧,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欣赏的战略系统,结果发现底层代码致命缺陷的那种失落感。

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王暖暖是一位非常值得钦佩的人,在处理事物上,能做到冷静客观,抓重点,有执行力。只要,不碰男人。而且,这是她自己的人生,她过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她也不是完全不能借鉴,医院自救姑且属于瞬时爆发,漫长康复才是难中之难。她极有可能是SJ类型(大概率ESFJ),能够关注身体细节,并坚持既定流程。这些恰恰是我的短板,我是真的不擅长日常积累。

好了,真的是最后一篇了,不能再说了,让我赶紧把她忘了吧。

关于王暖暖的最后一篇

之前还说要看她的书,写观后感。手贱,看之前,又看到了一篇她的采访,那篇采访看得我极度不适,连带书也不高兴看了。我在微信阅读看到第三章,看不下去了,就这样吧。

说王是恋爱脑,真的没说错,可以说,发生那样的事,是必然的。她的确很聪慧,可惜,存在价值还是需要外界给予。她提到父母希望她要孩子,因为双亲死去后王暖暖会没有归途,她的归途在哪。说着说着潸然泪下。

我整个地铁老人手机脸。对不起,我实在无法理解。虽然我可以动用理智去包容这样的思想,但怎么说呢,一下子就觉得,真的不是一路人啊。

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只有一个。我思故我在,我在哪,家在哪,归途在哪。这有什么值得伤心的?

不是说非要断情绝爱,拥有情感诉求很正常,但她给我的感觉很割裂,明明战术层面上如此优秀,却在最关键的自我认同上犯下致命错误。我合理怀疑她有一个fe在里面。

所以,暖暖会去曼谷神庙求赐姻缘,所以,她必须试管得子也要把活着的意义寄托在她孩子身上,我觉得她的孩子很可怜,生来背负着这样沉重的意义。也许她的初衷的确希望孩子快乐,但病态寄生已经注定,除非后期暖暖找到新的情人,能将情感寄托转移。现在才1岁多,就将幼儿视作成年人,和他诉说工作烦恼?我仿佛在听恐怖故事,诉说心事没问题,很多母亲都会这么做。但她是有意识地把对方当成成年男子,是合伙人的身份。身份错位,长大后还得了,怕是变成俞晓东母子翻版。只能寄希望暖暖的智商能妥善处理了。

我还是一个观点,解决之道,暖暖必须找到新的寄托,能够从孩子身上剥离的情感寄托。既然她的性格无法向内归因,必须依附外界锚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个人也必须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毫无血缘关系的成年男性。孩子的身份,只能是孩子。

想想自己也蛮冷血的,明明前脚还把她视为可借鉴的学习对象,后脚就失去了兴趣。有点类似于之前的那个神秘园,突然一瞬间,看到了本质,然后索然无味。

不可避免的自恋

昨天看了王暖暖的最新视频,原本没想去读书,因为事情大概已经被我知晓了,不过想到还有大量细节没有被描述出来,我决定去读一读书,回头写个观后感。因为此女的谈吐,面对危机时的自救意识都非常地夺目,迷人,这些思想一定包含在她的文字内,光看一些截图就能知道。其实她完全可以贩卖她的知识,而不是走母婴赛道,比起一些登味十足的男性up主,人聪明百倍了。不过我可以理解,这条路一定走不通顺。她现在只是出个书,都能被人指责作秀,母婴赛道没有被骂,纯粹是因为当妈的人受激素控制太多,底下粉丝群都是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把对孩子的爱同步代入到对带货者的支持,因为带货人也是母亲,和她们是一路人,观感会比较和谐。她但凡是个男人,就算靠出书吃老本,不断叙述过往遭遇,骂声也一定会比现在少很多。那些男性up主之所以被追捧,很大程度是因为男性身份,被广大男性群体视为了一路人。很多人看事物是以立场划分的。

我想到了一个我曾经很爱看的up主,神秘园,做各种洞潜失事案件的。我原本觉得他的视频专业性挺强,挺爱看,直到某一期视频,可能是视频中用了一些不太尊重女性的用词吧,遭到了一些评论的反扑。我懒得再回去看内容,大意是说,有个冒险的驴友一去不复返,回来老婆都不知道是谁的了。其实我看的时候,压根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是看弹幕和评论区才知道。本来到这一步还没什么,搞笑的是这位up主破防了,特地在评论区晒出书的原文,大意是这段话只是照搬书的内容,一副很委屈的样子,自己只是说了最普通的话,居然会受到攻击,完全无法理解,暗指有人打女拳,评论区底下自然又是incel开大会。我当时一看,好下头,原视频我没感觉,这段狡辩彻底下头。

其实这位up主,平常视频里就各种暗戳戳侮辱女性,用“别什么洞都钻”等调侃词语服务自己的受众,他当然清楚自己的话是有双关含义的,只不过我平时都忽略不计,毕竟人都有局限,我的目的是他的视频内容,这点可以包容。但我没有想到他居然如此愚蠢,蠢不自知。的确,他只是照搬书中原文,但书中有那么多的话,他偏偏选择这一句,是什么目的不言而喻,为了服务他的受众,毕竟广大男性群体有绿帽癖,他知道这话能挑动他们的神经,哪怕只是调侃。很简单,他叙述的目的,只是为了告知观众,这个冒险的人一去不归,那么围绕着这个观点,可以有很多种角度切入,他偏偏只选择了那一种。而他之后的破防更证明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他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比明知故犯更可怕。那一刻,本性暴露了。你不能说他是个坏人,但,的确很LOW。LOW到我再也不想看他的视频。虽然,按照我的性格,哪怕他LOW,我也会为内容买单,只能说,他的内容,并没有独一无二到非他不可的地步,以及,我也对洞潜厌倦了,正好收手。从此后,我没有再点开他的视频。

好吧,这一段插叙放一边,回到正题。其实,上面那位神秘园,算是比较理性的一位了,很多时候,人不能细究,因为一个人的三观,一定会流露在视频,文字的各个角落里,我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很宽容。除非,自己跳出来暴雷。相比之下,我认为至少就仅有的几条视频来看,王暖暖本人的思维,非常符合我的偏好,比我看到的很多所谓知识区的男up主都要好,包括那个智能路障。你还别说,男up主有时候情绪化也很严重的,他在评价鲁迅那会就已经很明显了,不要当观众看不出来,观众只是懒得计较。

以及,我又不可避免地开始自恋。我很清楚,自己属于心比天高的那一类人,我并不是每个选择都无懈可击,但至少可以通过调整心态,让自己迅速占据理想高位,以及,从结果上来说,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别人夸我,我是没有知觉的,不管是说干练也好,聪明也好,脑子转得快也好,我会暗喜,但同时会想,真的吗?感觉自己只是在做最普通的事,明明我演讲的时候一直在呃呃呃。相比之下,我喜欢自己夸自己,因为我会觉得一切有理有据,让我能够信服。比如,昨天提到喝酒那段,我突然觉得自己好牛逼,思维怎么就转到那一步去了。

听到同事叙述来到日本,人生地不熟,感到孤单寂寞,喝酒也变多了。这段场景是在某次针对外国员工的日语交流会上,讲师和某位男性聊起的。这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男性,单身赴日,国内有没有结婚忘了,可能有吧。神奇的是我听到这段话的反应,常见有两种模式:
1,感同身受,同情他的遭遇
2,内心讥讽,一个大男人还这么脆弱

而我居然选择的是第三种:兴奋。他来了日本后喝酒变多了,变动的因素是到了日本后因为生活习惯不同,磨合不了,喝酒是结论。意味着,我如今和他一个处境,接下来长时间在日本生活,我大概率会遭遇和他一样的环境 = 我也会开始喝酒。哇,老娘终于可以借这个机会学会喝酒了吗?因为我觉得酒太太太难喝了,所有人来敬酒一律果汁伺候。如果我能享受喝酒,是不是会更好。但平时没有机会,如果靠这个被动环境因素,能掌握这个技能,岂不是赚了。这就是我的心路历程,我对这个男人完全没有评价,因为不关我事,我更在乎,我能从这件事上获得什么收益。虽然从结果上,我依然没有学会享受喝酒。因为我忽略了一点,他喝酒不是因为来日本,是因为耐不住寂寞。哪怕在国内,只要条件成立,一样会酗酒,和所在区域没有关系。只不过,我以为我也会寂寞,万万没想到竟然没有,没有了这个前因,自然没有后果。

现在重新回顾这一段,我的感受依然是兴奋。因为我发觉了自己的一个天赋,我真的能从各种事件上,第一时间优先提炼出自己可以吸收掌握的点。完全不假思索,是被动天赋,要珍惜。

回看王暖暖这一段也是一样,我是因为同情吗?是想借鉴她的经历学会规避风险吗?不,我可能有这一层考量,但含量太少太少了。我真实的反应是,王暖暖的见识,有可以吸收利用的一面。光是借鉴经历没用,经历千变万化,思维才是本宗。她曾经的失败,固然有不愿止损的劣根性在,这点很好理解,毕竟咱也是在股市亏过二十万的人(喂),太好理解了。但正如我现在早就赚回翻倍,暖暖也早已破茧重生,她的思维能力,正是支撑她的重要后盾,我最喜欢的是从逆境中翻盘的人,与我有天然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