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汤不换药

这两天又去重温秀逗魔导士了,今天一早打开b站正打算看的,就看到首页什么49中反转。呵呵,感谢远离微博,我连49是啥都不知道,就莫名其妙迎来了反转。甚至于,我都不用去关心事件始末,看1,2条评论就已足够。

同样的事情,永远一样的人

去年2月29日,一篇明目张胆的商务抵制文,毫不掩饰地传递了一个讯息,一个明显人为策划,非自然之力能形成的争议,却能吸引一众人士放弃思考,抱团攻击。第一天,我就说,摆明了被人当枪使啊。现在我知道了,这世界永远不缺想当枪的人。

当时的我不信邪,我以为,哪怕是微薄之力,只要凝聚在一起,也可以形成对抗,拨乱反正。现在我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是没有用的。清醒的人,永远只占2成,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变成8成,5成都不可能。也许这就是自然规律,熵增的规律。

今天这个49中3天就反转了,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甚至于,哪怕为此产生更多无辜的命案,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有意思的是,现在越来越能揣摩到某种规律,也许真正意义上不会反转的事,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个世界太多人太多事了,太多冤屈,凭什么你能看到。包括以前带血的校服,被顶替的高考,它们能迅速出现在公众视野,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推手是做不到的。上热搜的任何事,是的,任何事,都不用去掺和。不要担心什么误伤,能被人看到的,已经夹杂了各方势力,带着各种目的上来的,根本用不着普通人操心。它们的猎物,就是普通人。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49发生了啥,我也一点也不想知道。只是看评论,那股子似曾相识,让人不禁爬上来发条博文

“有质疑是好的”,“如果所有人都不XX,会XXXX”,乍看似乎没毛病,但这层“自以为是”不改变,只会重蹈覆辙。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可以去质疑的心智。

我以前也算一名老愤青了,看不起小粉红。去年一事,我终于知道自己一直嗤之以鼻的所谓境外势力的渗透是如此恐怖,甚至根本就不叫渗透,人家已经是明目张胆了,都不用给钱,有的是自告奋勇当枪的人,这群人,连收钱的资格都没。毕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站的人看不起wb,抖音。殊途同归,都一个样,说出来的话都一个味道,一样可笑。呵呵,也包括我自己吧。

我现在上B站只有一个原因,非会员也没有广告。如果想看纪录片和老片,那里是首选。外界很多事,自身是很难改变的。我曾经以为能改变,现在认栽了。我知道很多人还不信邪,那是别人的事,我懒得管,也管不着。

自身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能顾好自己,已经不错了。

===========================

看了最新一集空中浩劫,回头再看上述言论,只觉得闲得慌的。。。

外面天大地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只要远离网络

无意中看到这个概念,好吧,虽然号称是高中的知识,我对大学前学的知识的记忆已经降至10%,至于大学期间学的知识。。。什么,大学有学过知识吗?

总之,我非常喜欢熵这个概念,于是在解说视频的引荐下去看了《信条》。。。

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电影的眼睛。。。亏我对诺兰的星际穿越,尤其是盗梦空间赞赏有加,这是马失前蹄了吗?我原以为可以看到一个将熵这个概念丰富化的作品,结果只看到了拿这个当噱头,实则逻辑混乱,甚至都不好去深究逻辑的玩意。。。。。。怎么会这么烂!盗梦非要硬纠,的确也有不足,但这个,真的是。。。难以想象,换个导演的名字,待遇绝对今非昔比。就因为顶着那个名字就不一样了吗,看到那些拼命维护的,想想也挺好笑的,和他们一直不屑的饭圈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诺兰粉,说我偶像有问题,你才有问题。都是人之常情,反而可以相互理解嘛。

电影引入逆熵的概念,但主角跑到逆熵的世界,干的一切又都是正熵的事我是真的无法理解,只挑选了几个物件和运动,颠倒一下就说是逆熵,糊弄人不是这么糊弄的。。。算了,我本意也不是说这个。

我可太喜欢熵这个概念了,世界就是增熵的,原来如此。相比逆熵,我更喜欢减熵,我也不去研究物理,就单纯喜欢这个概念。不收拾房屋,它一定会乱,收拾它花了5分钟,这5分钟消耗的能量驱使它改变了状态。弄乱是自然规律导致,不需要外界施力,但整理需要。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朝混沌的方向前进,人每天的能量消耗,就是在对抗。比起逆熵,改变历史,我更喜欢不断对抗,趋于平衡的减熵。

思维定势

我很喜欢看空中浩劫这部纪录片,最近无意中一搜,发现居然出新的一季了。新的一季里,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讲述的是2006年的康姆航空5191号航班于起飞后不久坠落,全机除副驾驶外,无人生还。

确切说,它甚至没有飞起来,而是一头栽进了跑道尽头的小树林。

这起空难,其实理由很简单。看了个开头,就已经知道结尾。整篇只是不断在验证,这个荒诞的结尾是真实存在的。

一言概之,这架客机失事的原因在于跑道过短,到了尽头仍然达不到起飞应有的速度,没办法,贸然抬轮最后直接冲出去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跑道短呢,因为它本来应该在22号跑道起飞,它跑到了26号。为什么会在26号?因为飞行员以为这就是22号。。。

听起来似乎是个匪夷所思的错误。事实上,在事后验证时,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前往22号跑道,需要穿越26号跑道。这架飞机在26号待飞点停了下来,停了40多秒,开始闲聊。跑道边上竖着26号指示牌,无视。当天,26号跑道并没有飞行任务,除了指示牌亮着,跑道边上的各种指示灯全都暗着。但副驾驶前两天刚刚飞过22号跑道,当时指示灯坏了,所以他想当然认为,22号跑道,暗着,是正常的。。。

滑行到最后,他们发现,为什么跑道,一直,一直,都暗着呢,但为时已晚,并带着全机人员一起陪葬。

老实说,这个故事是这一季我看到现在最憋屈的一个,不是因为零件故障,天气,人机对抗,仅仅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为失误。

那么,问题根源在哪里。

一切的一切,都只源于驾驶员过分自信,自己就是在22号跑道。

他也许看到了26号指示牌,也许没看到。看到了也当没看到。

面对跑道上没有指示灯的这一反常现象,自动给出合理解释(因为上次来没有,所以这次肯定也没有)

以上种种,和现实中的我们是如此相像。

我们老是说,互联网造成信息茧房,思维定势。看似已经窥探了其中的玄机,深谙它带来的后果,但我们真的逃脱得了吗?如果有些人说自己可以摆脱思维定势,要么在说谎,要么就是深陷其中不自知。

两方势力的对抗,他们或许都曾看到了真相的残片(26号指示牌),但都选择了无视

面对各种不利于自身势力的言论和事例,自动找出其合理的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个事例,往往成为双方论证自己正义的依据。

以上这些话,我都是讽刺227在说的,但这些话,也可以成为他们用来讽刺的依据,都说得通。

所以,不要试图讲道理,没有用的

关键就看,是否违法,是否有法可依

现在是,无法,无依

所以,就这样吧

===============

这一季还有一个故事和此类似,区别只在于最后化险为夷。飞机遭遇了雷击,飞行员想当然以为自动驾驶失效,转为人工发现怎么控制不了,人机对抗后直直落入大海,要不是最后几百米系统bug中断了自动驾驶,就又是一起机毁人亡的事故。在此期间正副两名飞行员都坚信自动驾驶已被切断,同时无视了人机对抗产生的提示音。

这说明什么,人数并不会带来优势。有人曾分析驾驶舱内加入第三名飞行员是否可以规避?事实上,当群体陷入同一认知的时候,冲破思维定势绝非易事,需要对万事万物始终保留质疑的精神,哪怕是自己一直坚信不疑的。然而, 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压力与健康

早上起来感觉有点喘息,自小患有哮喘,小时候那简直是惊天动地,长大后慢慢就不怎么发作了。不过偶尔在清晨醒来时会出现症状。于是我用B站百度了一下,是的,我现在把那里当第二个百度。总算知道了哮喘的原理。顺便收获了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等一连串奇奇怪怪的东西,这些奇奇怪怪的知识大概率几个小时后就会从我脑子里淡忘=v=

然后我打开微信,公众号居然也在推过敏疾病,一串看下来,看到篇讲胆固醇的文,哎呀我的兴致就上来了。

我发现一件事,基本所有的疾病,致病因素总有那么一句话,压力过大。那么问题来了,压力如何外在体现呢?哪怕是脂肪,都有脂肪细胞来解释,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压力?怎么看?b站找啊找,只能通过应激激素来解释,它仿佛看不见,摸不着。既然各种毛病,起因都是压力山大。那么,无论何种治疗,这个根本不去治它,无济于事。现在好多的治疗手段,一半是对抗病毒细菌,一半是对抗自身免疫异常。所谓的治疗压力,大概只有休养生息了。换句话说,很多毛病,你其实不去治,只要压力下来了,自己就能缓解。

回到胆固醇。我对这个词可真是非常头疼,不是因为我胆固醇高,而是,因为世间一直信奉吃蛋不能多吃,胆固醇会高,每日只能一个,导致我在吃这个问题上压力山大。因为,我从小就爱吃鸡蛋,但家长一直规定,每天只能吃一个。哦,你们知道这日子过得有多痛苦吗。当然了,我怎么可能遵守呢?只要能让我吃蛋,我情愿寿命减少十年!现在,我每天至少3个鸡蛋,早中晚。早上还好,最多也就1个,中午和晚上看情况,各2-3个都不是问题。反正我就要吃蛋,我一吃蛋,什么压力都没了。

那么我的胆固醇高了吗?正好看到那篇公众号列举了健康的胆固醇水平是什么样。我翻开了最近的体检报告。

总胆固醇:4.24

甘油三酯:1.0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7

对比一下,所谓的健康值

作为30+人士,我的数值不要太正常,这还是每天3个蛋的基础上。

相比之下,很多人一直健身,控制饮食不碰蛋糕等高热量食物,最后胆固醇查下来还是高,这不讽刺么。当然了,我没有拉仇恨,只是觉得,健康这东西,牵连得太多了,哪怕解剖学那么发达,对人体我们了解得还是太少太少了。单纯只关注蛋里面胆固醇一个点,忽略了其他各种营养素,谁知道这些营养素结合起来,是不是就把胆固醇升高的因素抵消了也不可知。

关键,还是吃得开心。说不定我吃得开心了,我就分泌愉悦激素了呢(噗),是这些愉悦因子把胆固醇给降了呢,呵呵

今早做了一个梦,我在一个四四方方菱形的移动工具内,前排有一排仪器,仪器旁还摆了一张床,仪器正对面是一排沙发。梦里的我,自动理解为这是一辆正在行驶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内心满是狐疑怎么和我前两天看到的不太一样,原来看到的空间小多了,为什么这个移动工具空间这么大。

然后我醒了。

醒来之后,我的观点和前几天相比发生了巨变。

我不再嘲讽自动驾驶了(喂),其实本来也没有,只不过以前更多是把它理解为辅助手段,更注重的还是驾驶体验。这一觉睡醒,我觉得不对。

未来两大趋势,环境与老龄化

环境,没的说了,都在搞,EV,FCV,未来肯定还有别的。

老龄化,日本因为这个问题出的事故特别多,各地号召60岁自动上交驾照。以后60-80岁的人口占它个30%都不是危言耸听,难道这批人以后都开不了车了?年龄限制不光是老人,还有青少年。将来这群人口的规模达到半数以上,无人驾驶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仅如此,从注重生活质量的角度讲,不想浪费时间学车,学了车懒得开,想找专属司机,这已经是大众的普遍需求。车作为一个物件,和电视,空调一样。买是没什么,但买来之后操作它还要花费那么多精力?对不起再见。一个事物,一旦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类比以前的自行车,现在的电脑,超出工具价值以外,和人的能力有关的附加部分,注定成为小众。以前电脑都要去网吧才能看到,现在人人一部手机。再追求卓越的驾驶体验,以后只会沦为赛场的命,比如自行车竞赛,电子游戏竞技。或者成为奢侈品,和手表,白酒一样,丧失原来的功能价值。

比起车联网,和手机抢娱乐市场,人工智能才是关键。让车子真正成为代驾(不是现在简单的什么自动导航),从此远离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过于注重驾驶员个人体验是没有出路的,或者说,注定成不了大众。

以前我还挺嗤之以鼻机器翻译,现在觉得翻得挺好的,有些地方甚至让我惊异地好,不要小瞧科技发展。

以前人们的出行工具是骑马,坐轿子。现在,一个马术竞技,一个旅游名物,早已远离普罗大众的世界。将来,司机,翻译等职业注定会被淘汰。

科技首先是为了大众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