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光亮

之前看白色巨塔,不少人是这样形容里见的,“希望社会上有这样的人,但不希望是自己的同事,朋友,亲人balabala”,又或者“这样的人,你是不愿意和他做朋友的”。这群人,明明是财前思维的隐形拥护者,却还要假装自己支持里见,着实可笑。我行的端做的正,为什么要怕和里见做朋友。

事实上,这群人不只是网络口嗨,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不单纯只是在网络发表标新立异的言论,而是,现实中,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把“同流合污”的行径美化成“认清现实”,意图将“污”正当化。

一个人离开旧公司,在外成立新公司后勾搭旧部同事,试图与旧公司开展业务,这没什么。

但,欺瞒业绩造假,甚至毫无业绩就想凭关系进来,当我们这里是慈善堂吗?不仅如此,伙同现场百般刁难旧供应链,使绊子让别人主动退出,不敢报价。这我实在是不能忍,哪怕是500块钱小东西也休想通过。

也许在别人心中,我这种人就像里见吧,明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解决的事,何苦一直阻挠。自己也常常生出一丝犹豫,何苦在这些事上耗费精力,明明还有其他更优先要做的事,但最终,我还是会走上这条路,还是会抗争。有些事情,既然被我知道了,我不会坐视不理。也许最终很难有大的改变,甚至还把自己卷入漩涡,大概就是性格使然吧。

我很庆幸,周围有很多里见,我不会对这个社会失望,但也不想再对人性抱有什么期望。尤其是经历去年那一年。必须要承认,与自己秉持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让人绝望,这个大前提,必须要接受,正视它。

接受,然后,做自己。

最近,很久以前做的无人问津的视频,突然得到了关注,让人有点受宠若惊。这个世界的光亮,还有很多很多。接受这个世界不完美的部分,把目光,多多投向这些充满善意的光亮,这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之道。

自我和解

今天和一个久未联络的朋友聊天,她想学日语,于是我推荐了沪江,在它还没有沦为网校之前,还是个新生学习论坛的时候,我就泡在那里了。于是我突发奇想搜索,居然还能搜出不少当时写的文章,都是10几年前发表的了,颇为感慨。

我的这位朋友,已经报了插花,烘焙,又开始学日语,这生活,丰富多彩啊。

其实找她多少有点私心,我们的交集,就是为了他。也因为那篇文,各自退出。她和我一样,都曾经倾注了全部心血。昨天看了预告,心情很不好,自认现在已经不带喜恶滤镜,就是提不起劲看,哪哪都不对板,平庸,平庸到提不起劲看。如果是别的剧,大不了关掉的水平,可这是他啊,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不知为何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shock。网上搜只有一片赞誉,想听真话,我想想,也只有她了。过往有什么事,我转不过弯来的,都靠她解决。可转念一想,她都已经放下了,我不也放下了,没必要打扰。

即便不是因为他,我和她也有很多话题,喜好一致。于是,久违地又聊上了,聊旅游,聊语言,聊剧荒,最后,我小声提了那部剧,她倒是很干脆,没看!题材本就不感兴趣。我心里一乐呵,是啊,我搁那shock啥呢,本就不在乎了,我原以为放不下的东西,其实已经放下了啊。

搜沪江过往的时候,意外发现这个网名原来在不经意间因为b站视频的关系,已被引用到他处好几次,心中释然不少。至少,曾经做过的点滴,给后人带去了诸多欢乐,现在,依然在提供着欢乐,我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这是最好的结局了。至于内心的黑暗,就不用让别人知道了(噗噗)

 

随感

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呢

仿佛就有那么一个点,过了那个点之后,一切的一切,都变了

我是真的没有想到,居然有一天,连一个预告都会觉得难看无比。特意看了两遍,生怕是源于自己扭曲的心理造成的歧视。可,其实内心很平静,面无表情地看完了,只是在想,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那个灵气的人,去哪里了。

怎么会到了连预告都让人无法下咽的地步。。。如此地无趣,无味。

我果然没有看人的眼光,一直如此。

10年后的自己

无意中看到认识的一个他社同事,去参加了毕业十年的同学会,展示了十年前写给自己的信,突然有点后悔我那时好像都没写啥(笑),然后猛然想起,不对,12年的时候,其实写过类似的。

那么,我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了吗?

减肥,我比那个时候好像还胖了。。没事,还有一年挽回=v=

挣钱,勉强够到了设下的合格线

其余,都是梦,不想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初设的目标,有几个明明是后几个月瞬间就完成了。事实证明,人只要有心,行动力爆表,十年大计都是浮云

我想了想今后十年的计划,只能想到2个,钱和平安,其余的甚至想不出来。。。要求不高,够活就行。

以前玩底特律人时,也幻想过,比起活人,情愿要一个机器人,反正与正常人无异。现在更惨了,突然发现即便是机器人,我也不需要了,即便他似乎各方面都符合我的心意,可,就是没啥必要了

一旦把这个选项排除,那可真是。。。想不出来还有啥要的了。。以前每年至少还去日本追星看演唱会,现在,追星这个选项也排除了。。。

十年后的目标

1  希望家人和自己平安顺遂,无病无灾

2 存款百万

白色巨塔、续

终于把白色巨塔看完了,很久以前看的解说,像这样把原剧看完,还是第一次。

看到最后一集已病入膏肓的财前,曾经的愤怒,似乎都烟消云散了,有的,只是对一个病患的怜悯,对生命逐渐消逝的惋惜。在这点上,不论是财前,还是其他人,医药代表的小姐,佐佐木,甚至于,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任何一个人,受到了病痛折磨,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流逝,都会让人心有戚戚焉。

即便如此,我们不会因为杀人犯饱受病痛折磨,就将其所犯罪行一笔勾销。一个连环杀人犯,也不会因为他是治愈了三千病患的技术高超的医生,就可以免除一切刑罚。哪怕他是个诺贝尔获奖者,发明的药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远远比财前多得多),也不等于就拥有了免死金牌。

财前,他自然有许多好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他的刚愎自用导致的漠视人命,是我无法忍受的。这个想法,不会因为他医术多高超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最后病得奄奄一息产生了怜悯而改变。当然,财前这样的人,他也不在乎别人的怜悯。

这个想法,换个词,叫做就事论事。

然而,这就是人性吧。人们,不会就事论事。

会为了一个优点,轻易地略过所有缺点。又或者,只盯着一个错误,对做得对的一概无视。

支持财前的人,很爱用“人无完人”,“现实”做说辞。然而,这恰恰是最讽刺的。如果真的打心眼里认同人无完人,就不会拼命地把他所有的缺点,都包装成优点,绞尽脑汁做出合理化解释。究竟是谁,在把他捧成圣人?

上一篇也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财前拥护者大多喜欢标榜自己是社会人士,认为支持里见的都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党。这点和财前非常相似——傲慢。在他们心中,自己和这些“学生党”不是平等关系,是高人一等的,懂得比他们多,一如财前觉得自己可以主宰佐佐木的生死一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切都是有迹可循,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财前。我并不认为学生党或者年纪小有什么可耻的,关键还是看在理与否。急于摆脱学生党的标签,一个普通的社会人士的身份都能给其带来优越感的,恰恰暴露了他们才是初入社会的那批人。

很多人说,敬佩里见的为人,但现实中不想和他做朋友。翻译成能听得懂的人话就是,“我希望得到因为你的努力带来的成果,但,我不想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这可真是赤裸裸的自私啊,还不如财前呢。

原本想着看完大结局发感想时,好好抨击抨击这类思想。不过,等真的看完,却也释然了。剧中所有的人物,我都觉得很鲜活,哪怕是一直充当财前小跟班的二人组,在最后也是真心为财前感到难过,即便是全剧“反派担当”的鹈饲,人好歹也建了一座癌症中心。有资格评判他人功过的,只有上帝。还轮不到一个凡人,对同为凡人的另一个人指指点点。

里见和财前很像,都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义无反顾。

说到底,227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但我无法认可伴随而来的,对法律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正如同我无法认可财前在佐佐木问题上的处理一样。财前认为自己无错,227们也认为自己无错,所以,此题,无解。

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问心无愧即可。

其余的,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