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

 前段时间,看完3年A班,一瞥眼,居然看到了白色巨塔,围绕着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争议永远不断。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每每看到铺天盖地支持财前的言论,即便了解这种慕强的心态,依然有股不可名状的悲从中来。

我很了解这种心态,小的时候,电视台放回首又见他,即便印象模糊,只记得一个白色的好医生,一个黑色的坏医生,但那时的我,已不可自拔地被黑医生吸引。长大后,在网络上又回顾的时候,虽然依旧喜欢着司马医生,却也不讨厌白医生。那时候的我,二十来岁。

现在的我,可以坚定地说,我从头到尾都站里见。甚至,都不能叫站,只能说里见的选择和自己一样。

坦白说,大部分支持财前的人,年龄段很可能分布在二十出头到二十七之间,约摸着工作5年的年纪。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他们会区分自己工作党和学生党的身份,从中感到优越,并用这种优越感去打压和鄙视。恕我直言,但凡工作得再久一点,工作党只会成为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状态,毫无优越可言。

让人费解的是,很多人声称里见过于理想化,甚至于哪怕支持他的人,都觉得他是做到了常人不能做到的事,所以羡慕。

我是真的无法理解。。。在我看来,里见所做的事,再正常不过,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又怎么会到了“光芒耀眼到让凡人无地自容”的地步???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习惯黑暗,就为了黑暗辩护。

3年A班有句台词,不自觉的恶意。概括起来就是,缺乏想象力,俗称共情力。他们可以轻而易举把自己代入财前,选项里压根没有自己会是佐佐木的可能。

legal high致敬白色巨塔的一集说到,每个人,都希望医疗能够进步,但每个人,都不愿意成为被牺牲的那个。支持财前的人,无非想的是情愿被一个医术高超的人所救,管它有没有医德。然而佐佐木不就是被这样一位医术高超的人救了吗,他的下场是什么。这时候他们会说,虽然死了一个病人,但他可以救更多的病人啊,毕竟,死的是别人。这些人从来不会觉得,这个别人会是自己。

所以,去年那件事,发生是必然的。不光是网络口嗨,它只是将人的恶意无限放大而已。很多人,他们对伤害,就是没有认知的。即便有一天,实名制真能做到我期望的,所有人的脸,真实信息都暴露在外,当人们习惯了这一切后,也很难产生震慑。没有严法伴随,毫无意义。

古时有商鞅变法,短短几句话,仿佛概括了他的一生。个中艰辛,旁人永远不得而知。毕竟,他做到了几千年后的现代人都做不到的事,而下场是车裂。

我从来不觉得里见有多理想化,世间少有。相反,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只不过,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多人注定遇不到罢了。个人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与何人为伍。

3年A班

貌似是19年的剧,当时实时追的剧,可惜中间有一集的剧情设置踩中雷点,无法认同男主,确切说编剧的想法,直接弃剧。虽然很多人把它封成神作,我觉得还好,没有最后一集的那个演讲,这剧其实也挺一般的,毕竟,好看的日剧,有深度的日剧,太多太多了。

最近,B站又引进了,趁现在限免,我也爬去看了,看的时候对剧情其实已经有点模糊了,结果还是在某一集精准地发现了那个雷点,然后想起了自己当初为何弃的剧,不禁感慨,人啊,可真是,永远不会变呢。

所以,即便这剧最后,一堆人刷着“谢谢老师,听进去了”,我看了也只是觉得可笑,非常地可笑,因为,什么都不会改变。讽刺的是这些人在下一秒武智老师出场时,马上换了一副说辞,一如既往的口无遮拦。完美印证了,不会变的。

重刷这部剧,特意开着弹幕,真是有趣的人间观察呢。看到最后一集那段演讲时,看着满屏幕的“听进去了”,很多想法,不知从何说起。这部剧,诞生于19年,那个时候,还没有20年那场网暴,看这部剧的人,大多数都是日饭,然而,恰恰是这批人,在随后的一年,用各种污言秽语肆意地抨击着另一个和她们毫不相关的人。这些人,很可能19年看这部剧的时候,也是刷着“老师,我听进去了”的人。

她们可能当时是真的听进去了,之后的谩骂,她们也不会觉得是谩骂,是错的。只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发言,人,怎么会去质疑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呢。就算别人的话真的是网暴,但自己的话,却是合理意见。这份自以为是不改变,没有用的。

我们老是嚷嚷着实名制,然而,现在难道不是实名制吗?毕竟,登录个什么网站,都要填身份证。然而,有用么?现在的实名制,只会让后台看到,只会让警察看到。只有每个人的发言,文字边上,都跟着自己的真实姓名,真实的脸,所有人,都知道对方现实中是什么样的人,那才叫真正的实名制。

至今仍然记得,4月,光点发售的那一天,一个kame饭,只因为一个声援的举动,被骂了2000多条回复,道歉了2个礼拜还没有消停,就在微博上,我想,现在,打上kame,和肖战的名字,估计还能找到那些蛛丝马迹吧。一想到这些人,可能现在就在那个最后一集的弹幕里,刷着我听进去了,就觉得真是。。。人间喜剧。

如果真的听进去了,首先,就不会有这么密集统一的弹幕,真的在思考的话,又怎么会急于打字?如果真的听进去了,说出来的话是自己思考后的感想,每句话都该是不一样的,而不是统一模板“谢谢老师,听进去了”,一看就是没有过脑,什么都没有改变。

有些人说,要改善,只有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我不苟同。自古以来,杀人放火就没断过,靠的是苛刻的刑罚震慑,让人不敢去做。如果现在杀人只需关押三日,任何一个做出这个决定的国家都将变成全世界犯罪率最高的国家,和国民素质没有半毛钱关系!现实就是,网暴没有任何可以震慑人的惩戒,空谈教育口号毫无意义。“因言获刑”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不好的,容易和文字狱联想到一起。是时候摆脱思维定势,去质疑这个观念了。为什么,不能“因言获刑”?

其实,都过去这久了,旧事重提也没有意思。我追了J家将近10年,最后停在了kame,停在了去年,我没有办法再追下去了,没有经历过那一刻的人,也许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我已经不在B站投稿了,但原先投的那些视频,陆陆续续还有人回复,看到有些去年12月刚刚成为粉的人,我很为他高兴,同时,也为这些粉高兴。她们,没有经历那一切,躲过了这一劫,依然可以怀着最纯粹的心态追星,即便知道过往那些事,内心可能也只是把它归结为过往的粉黑大战,而一笔带过吧。。。这是好事啊,我很羡慕那些人。2020年,我追了整整一年,这是我对他的全部记忆,我不想再经历了。

距离出坑已然过去2月,我现在对他,什么想法都没了,不管好的,坏的。不甘,怨念,责备,失望,统统烟消云散了。有时候,在B站刷到最新的广告,点进去看看,嗯,不错,再退出来。偶尔,也会去刷刷当年让我惊艳的将门毒后。我呀,比起他,果然,还是喜欢那个北堂墨染呢,毕竟,现实中的他,也无从了解啊。

就这样吧,这样是最好的。

换汤不换药

这两天又去重温秀逗魔导士了,今天一早打开b站正打算看的,就看到首页什么49中反转。呵呵,感谢远离微博,我连49是啥都不知道,就莫名其妙迎来了反转。甚至于,我都不用去关心事件始末,看1,2条评论就已足够。

同样的事情,永远一样的人

去年2月29日,一篇明目张胆的商务抵制文,毫不掩饰地传递了一个讯息,一个明显人为策划,非自然之力能形成的争议,却能吸引一众人士放弃思考,抱团攻击。第一天,我就说,摆明了被人当枪使啊。现在我知道了,这世界永远不缺想当枪的人。

当时的我不信邪,我以为,哪怕是微薄之力,只要凝聚在一起,也可以形成对抗,拨乱反正。现在我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是没有用的。清醒的人,永远只占2成,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变成8成,5成都不可能。也许这就是自然规律,熵增的规律。

今天这个49中3天就反转了,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事情,甚至于,哪怕为此产生更多无辜的命案,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有意思的是,现在越来越能揣摩到某种规律,也许真正意义上不会反转的事,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个世界太多人太多事了,太多冤屈,凭什么你能看到。包括以前带血的校服,被顶替的高考,它们能迅速出现在公众视野,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推手是做不到的。上热搜的任何事,是的,任何事,都不用去掺和。不要担心什么误伤,能被人看到的,已经夹杂了各方势力,带着各种目的上来的,根本用不着普通人操心。它们的猎物,就是普通人。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49发生了啥,我也一点也不想知道。只是看评论,那股子似曾相识,让人不禁爬上来发条博文

“有质疑是好的”,“如果所有人都不XX,会XXXX”,乍看似乎没毛病,但这层“自以为是”不改变,只会重蹈覆辙。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可以去质疑的心智。

我以前也算一名老愤青了,看不起小粉红。去年一事,我终于知道自己一直嗤之以鼻的所谓境外势力的渗透是如此恐怖,甚至根本就不叫渗透,人家已经是明目张胆了,都不用给钱,有的是自告奋勇当枪的人,这群人,连收钱的资格都没。毕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站的人看不起wb,抖音。殊途同归,都一个样,说出来的话都一个味道,一样可笑。呵呵,也包括我自己吧。

我现在上B站只有一个原因,非会员也没有广告。如果想看纪录片和老片,那里是首选。外界很多事,自身是很难改变的。我曾经以为能改变,现在认栽了。我知道很多人还不信邪,那是别人的事,我懒得管,也管不着。

自身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能顾好自己,已经不错了。

===========================

看了最新一集空中浩劫,回头再看上述言论,只觉得闲得慌的。。。

外面天大地大,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只要远离网络

无意中看到这个概念,好吧,虽然号称是高中的知识,我对大学前学的知识的记忆已经降至10%,至于大学期间学的知识。。。什么,大学有学过知识吗?

总之,我非常喜欢熵这个概念,于是在解说视频的引荐下去看了《信条》。。。

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电影的眼睛。。。亏我对诺兰的星际穿越,尤其是盗梦空间赞赏有加,这是马失前蹄了吗?我原以为可以看到一个将熵这个概念丰富化的作品,结果只看到了拿这个当噱头,实则逻辑混乱,甚至都不好去深究逻辑的玩意。。。。。。怎么会这么烂!盗梦非要硬纠,的确也有不足,但这个,真的是。。。难以想象,换个导演的名字,待遇绝对今非昔比。就因为顶着那个名字就不一样了吗,看到那些拼命维护的,想想也挺好笑的,和他们一直不屑的饭圈又有何区别呢。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就是诺兰粉,说我偶像有问题,你才有问题。都是人之常情,反而可以相互理解嘛。

电影引入逆熵的概念,但主角跑到逆熵的世界,干的一切又都是正熵的事我是真的无法理解,只挑选了几个物件和运动,颠倒一下就说是逆熵,糊弄人不是这么糊弄的。。。算了,我本意也不是说这个。

我可太喜欢熵这个概念了,世界就是增熵的,原来如此。相比逆熵,我更喜欢减熵,我也不去研究物理,就单纯喜欢这个概念。不收拾房屋,它一定会乱,收拾它花了5分钟,这5分钟消耗的能量驱使它改变了状态。弄乱是自然规律导致,不需要外界施力,但整理需要。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朝混沌的方向前进,人每天的能量消耗,就是在对抗。比起逆熵,改变历史,我更喜欢不断对抗,趋于平衡的减熵。

思维定势

我很喜欢看空中浩劫这部纪录片,最近无意中一搜,发现居然出新的一季了。新的一季里,有一个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讲述的是2006年的康姆航空5191号航班于起飞后不久坠落,全机除副驾驶外,无人生还。

确切说,它甚至没有飞起来,而是一头栽进了跑道尽头的小树林。

这起空难,其实理由很简单。看了个开头,就已经知道结尾。整篇只是不断在验证,这个荒诞的结尾是真实存在的。

一言概之,这架客机失事的原因在于跑道过短,到了尽头仍然达不到起飞应有的速度,没办法,贸然抬轮最后直接冲出去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跑道短呢,因为它本来应该在22号跑道起飞,它跑到了26号。为什么会在26号?因为飞行员以为这就是22号。。。

听起来似乎是个匪夷所思的错误。事实上,在事后验证时,发现了很多蛛丝马迹。前往22号跑道,需要穿越26号跑道。这架飞机在26号待飞点停了下来,停了40多秒,开始闲聊。跑道边上竖着26号指示牌,无视。当天,26号跑道并没有飞行任务,除了指示牌亮着,跑道边上的各种指示灯全都暗着。但副驾驶前两天刚刚飞过22号跑道,当时指示灯坏了,所以他想当然认为,22号跑道,暗着,是正常的。。。

滑行到最后,他们发现,为什么跑道,一直,一直,都暗着呢,但为时已晚,并带着全机人员一起陪葬。

老实说,这个故事是这一季我看到现在最憋屈的一个,不是因为零件故障,天气,人机对抗,仅仅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为失误。

那么,问题根源在哪里。

一切的一切,都只源于驾驶员过分自信,自己就是在22号跑道。

他也许看到了26号指示牌,也许没看到。看到了也当没看到。

面对跑道上没有指示灯的这一反常现象,自动给出合理解释(因为上次来没有,所以这次肯定也没有)

以上种种,和现实中的我们是如此相像。

我们老是说,互联网造成信息茧房,思维定势。看似已经窥探了其中的玄机,深谙它带来的后果,但我们真的逃脱得了吗?如果有些人说自己可以摆脱思维定势,要么在说谎,要么就是深陷其中不自知。

两方势力的对抗,他们或许都曾看到了真相的残片(26号指示牌),但都选择了无视

面对各种不利于自身势力的言论和事例,自动找出其合理的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所以才会出现,同一个事例,往往成为双方论证自己正义的依据。

以上这些话,我都是讽刺227在说的,但这些话,也可以成为他们用来讽刺的依据,都说得通。

所以,不要试图讲道理,没有用的

关键就看,是否违法,是否有法可依

现在是,无法,无依

所以,就这样吧

===============

这一季还有一个故事和此类似,区别只在于最后化险为夷。飞机遭遇了雷击,飞行员想当然以为自动驾驶失效,转为人工发现怎么控制不了,人机对抗后直直落入大海,要不是最后几百米系统bug中断了自动驾驶,就又是一起机毁人亡的事故。在此期间正副两名飞行员都坚信自动驾驶已被切断,同时无视了人机对抗产生的提示音。

这说明什么,人数并不会带来优势。有人曾分析驾驶舱内加入第三名飞行员是否可以规避?事实上,当群体陷入同一认知的时候,冲破思维定势绝非易事,需要对万事万物始终保留质疑的精神,哪怕是自己一直坚信不疑的。然而, 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