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開放区2——VOL.27运动带来的收获

Vol.27  运动带来的收获

October  2006

《武士的一分》里指导剑术的老师前不久给我送来了日本武道馆举办的全日本剑道锦标赛门票。现场观摩一定很带劲吧,但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没能去成好失落。

想起曾经,武道馆对练习剑道的我来说,是一个“梦想”之地。SMAP第一次举办演唱会的场地就是武道馆吧。当时的我其实是感到违和的,“为什么我是通过这种方式站在这里呢?”

学剑道那会。。。输得一败涂地,灰溜溜地回到家,还要被老爸煽风点火“竟然输了”。为了抛开这一切,我在心里叠了一层又一层好胜的过滤网。记忆里,比起获胜的喜悦,更多是输掉比赛后的不甘。也可能我本来就是输的多吧,所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如果真的成了运动员,如何看待失败,能承受到什么地步,这些我都难以想象。第一次在国立竞技场举办LIVE的时候,想到那些站在场上的足球选手我甚至感到了恐惧“他们肯定有着现在的自己无法想象的压力吧”。

盛夏的晌午,大家吃完午饭都在悠闲度日吧。一如既往的某天下午,我打开电视,正好在播甲子园高中比赛。输掉比赛的球员或是嚎啕大哭,或是倒下无力站起。虽然相隔甚远,但我却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勇气、希望、热情、懊悔和悲伤。。。正因为没有退路,才有那样激烈的比赛吧。这真的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那些职业棒球选手的情况又如何呢?输掉比赛之后,会到外面大吃大喝吗?事实上,我有个认识的棒球选手,就是嚷嚷着“我输啦”,然后到我家狂吃一顿。要看具体什么情况的吧。

我现在看了那么多的体育比赛,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大家都在说着“开心”。hide也曾经在世界杯上说过“不论如何要踢得开心”。这或许是自己最大的责任吧。就像是“积极的一分”,只有他们专业选手才有的表达方式。

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手,刚开始都是通过好玩的游戏进入这个世界的吧。它既是珍贵的契机,也是那人的起跑线。如果能够永远保持着儿时的热忱走着自己的道路,就是最珍贵的宝物吧。

我觉得运动还可以成为一项交流手段呢。会说英语的话方便很多,世界也变大了吧?一样的道理。这样想来,作为了解各个世界的交流之窗,我觉得应该从小培养对运动的兴趣,有条件的最好自己去玩玩。

剑术师傅除了门票,还送了我本剑道杂志。“居然还有杂志!”,我兴致勃勃地翻看,依旧激动不已。称霸全国的女子剑道部,虽然只有小小一张照片,但大家都拍得很好看。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女子剑道服可是相当可爱哦。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一直用憧憬的目光看着那些可爱的学姐吧。。。奥运会上可爱的女子冰壶选手深受大家的欢迎,但我觉得女子剑道部肯定会比她们更有人气吧。

本日推荐
认真鲜活
胜负拼盘
价格。。。特价
店长。。。拓哉。

【练笔】開放区2——VOL.26Trial

Vol.26  Trial

September  2006

假设你的面前放着100公斤的杠铃,要你把它“举起来试试”。你心里肯定想“怎么可能举得起来。”我不是不能理解说“办不到”的人的心情,但我很讨厌这样。说自己“做不到”已经很不甘心了 ,但我最不能忍的是做都没做就说“不行”。所以,即便知道100%会失败,我还是想尝试举起杠铃吧。

摸索,用英文表达就是“Trial&Error”吧。但在我心里,只要Trial就够了。当你开始尝试什么的时候,9成。。。搞不好将近10成都是error吧。既然如此,我不想加上那个词当保险。

没有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会。一个人如何挑战,可以看出那个人的性格。所以没必要专门提到error。

我在东京现像所观看了《武士的一分》的成品。拍摄过程中,我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顶峰,所以对完成的电影并没有太大感触,“啊,看起来是这样啊。。。”
 
在片场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动作“是这样好呢”“还是那样好吧”,不断地从失败中摸索。

我和山田洋次导演聊了很多。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我,他总是放低姿态,认真倾听。导演的表达方式很独特,对工作人员说“把自己想成是风去摇动树枝”,“把自己想成是太阳去打光”。旁人看来这种说法好奇怪,像演小品一样。但在现场却觉得非常自然。

他也对我提出了很多要求,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去演绎。也许你们会说辛苦,但我完全不觉得,包括这样的手法在内,我拍得很尽兴。

这次,关于杀阵和剑术的部分,我们尽可能地削减了华丽的动作。也没什么让人惊叹的事件。

但是,不论是气势还是剑术,双方的高涨都至关重要。

先是一个人独自挥舞木刀的场景,接着在道场向师傅指教,然后是决斗。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拍的。电视剧和电影很多时候都不是按照剧本的走势在拍。但这次几乎都是跟着剧情走,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进入新之丞这个角色。

拍决斗场景的时候,我在现场提议用妻子加世的缎带取代白色的头带绑在头上。与其说为了妻子,不如说他也不想活了,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但拍完后我觉得,新之丞虽然是为了他的信念而战,但并不是“一心赴死”,最后他下定了决心“为了所爱之人活下去”。虽然这都是我的事后感想。。。

这部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所以,看过的人可以把你们的感想告诉我,我会很高兴的。

私底下我很少有新的尝试,衣服也很少买新的,都是些同样的款式。但反过来说,买回来的衣服我都会穿,所以在生活方面不会有什么买错东西的情况发生吧。

每次尝试都有新的可能
所以。。。

Let’s try!

真的好颓废啊。。。

我觉得今年真的是我有生以来最颓废的一年

已经5月份了,一年的一半都要过去了

而我又干了什么呢

换工作不如意,根本没人要我,于是只好继续窝在这地方,但又知道没出路,只是徒增岁数更可怕

那些新番,不管是日漫,日剧,还是美剧啥的一个都不想看,完全没有看的欲望

游戏呢也不高兴玩,明明如龙维新也出了,但就是没有买的欲望

周六就要考试了,可我完全不想看书,也没有那种焦虑的感觉

总觉得现在的状态真的很可怕,懒散得什么都不想动,但是世界又在瞬息万变,自己只有慢慢后退

出来久了真的变成只温水的青蛙了。。。消磨自己青春的感觉太糟糕了

好吧,我就是感叹下,继续颓废去了。。。

【练笔】開放区2——VOL.25在路上

Vol.25  在路上

August  2006

动身前往演唱会举办城市的前一天。“带什么去好呢?现在这个季节,这点够了吧” ,于是我包里只塞了T恤和内衣内裤,还有常用的香水。

在会场,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的意识从对内转向了对外。矢量对内指的是确认舞台音响和舞蹈动作的时候。

那时候的我们,像是一群微不足道的人,双方互不迁让。不论电脑性能如何提高,该流的汗还是要流,也会感到紧张,有着真实的人情味。

到了正式开唱前1小时,虽然我已经相当兴奋,但还是有意识地酝酿情绪。随着观众席上的人逐渐增多,“布景”正式变成“舞台”。站上舞台,我们的意识转向对外,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人。

情绪切换的那一刻,喷上喜欢的香水作为最后的点缀,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

之后,大家围成圆阵加油打气走上舞台。

我不信奉任何教。但那个时候,却在心里祈祷“不要出事”“不要受伤”。虽然嘴上只会说“开心享受吧”。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我见慎吾和刚,吾郎都是戴着耳机听着喜欢的音乐。

而我更多的是眺望着窗外的景色吧。到达目的地之前,没必要做些小动作去提升自己的注意力。

对我来说,交通工具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场所。

如果有很多穿着校服的学生,我就知道“暑假结束了,新学期开始了吧”。这也是种转换心情的方法。

因为在目的地,还有 “正式演出”这场更厉害的时间在等着我。

这次,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开LIVE,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泻的能量。不管是个人还是整座城市,经历过新泻中越大地震的灾害,他们的坚强带给我特别的感动。

能亲身感受到这点真的很高兴。因为是当天来回,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城市的景色。

在其他地方,我很少外出吃饭。我的工作安排不像其他成员那么紧,《笑笑也无妨》的那几个人,来来回回跑不停。早上去东京录节目,回来开LIVE,再出发去东京。。。说是“一天要乘三次飞机呢”。但乘飞机开心啊,比新干线好吧。有空姐在果然不一样,热闹多了。。。

我平常在车里,也会观察走在街上的女孩。涩谷那一带好啊,有哪些近道我都知道不用担心堵车。

车里弥漫着自己喜欢的味道,听听音乐,想想心事,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滑板我一定要有,作为移动手段来说也很实用哦。可以在人行道和车道上自由地行驶。很多人逛便利店会选择骑自行车,但我还是选滑板。下坡的时候像个小孩一样玩结果受了伤,常常被人说“你几岁了!?”。。。不过,还是随心所欲地行动更适合我吧。

在路上
输送着
对目的地的期待

【练笔】開放区2——VOL.24Question

Vol.24  Question

June  2006

这次世界杯上,日本队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hide(中田英寿)穿上对方交换过来的队服盖住了头,一直仰望着天空。我在想,“当时他看到了什么”,“那段时间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呢”。这肯定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吧。所以下次见面的话我想问问他。虽然当时我也跟着哭了,但并不意味着我能够完全明白他的心情。

从小我就爱问“为什么?”是个麻烦的小鬼。现在也依然是这样,每天都有好多问题想问。

对于抛过来的问题,有些我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特别是问我“这次你打算怎么塑造角色?”,我总觉得“因为是记者会,他是随口一问的么?”。如果想了解开拍前,做过什么改变的话,那就问对外表的印象就好了嘛。“锻炼过了吗?”,“头发剪短了吗?”问这些不就好了。至于“角色塑造”,我经常对电视杂志的记者们解释“自己也不太清楚。”

我想演的是久利生公平(HERO),新海元(GOOD LUCK!!),神崎次郎(引擎)这样的人。如果把它想成是角色塑造,便一下子失去兴致了。不像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还有“扮演这个角色有什么感想?”。如果是问我“现场气氛怎么样?” 那我能给出具体地说明,“和那个人说了这样的话,感想是这样”,但要问演了这个角色怎么样,很难一言概之。说起来没那么简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清楚怎么想都是不可能的。自己想说的话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

所以,最近几年我在接受电视杂志的采访时,比起一个个见缝插针的简短采访,我更倾向把大家召集起来一块问。

但是,一到盛大的制作发表会,就会变成“接下来是提问环节”的固有模式。最后还是太强调形式了。

现场的气氛能够让人畅所欲言就好了。毕竟很多记者都是听听别人的提问,做好记录就回去了吧。

是不是用一个班的规模来召开制作发表会更好呢。

我现在因为拍完电视剧,大概是放松警惕了吧,染上了风寒。。。每次拍完戏,我很容易就生病。

如果是受点伤还好理解,可以回答得出“什么时候在哪里受的伤“。比如”桌子的一角“,”那边的楼梯“。

但要问感冒是在哪里染上的?那就要找一找犯人呢。最后查到“那天,在那附近,和我一起的那个人感冒了。。。”,我才终于明白,“因为他啊?”。自己都觉得好笑。。。

平日里,我还爱看电视上的猜谜节目,一边看一边认真地解答。我想上的节目是《世界不思议发现!》,在家看的时候,我经常答对呢,可以和黑柳彻子夫人有的一拼,起码比坂东英二先生要好得多了。

我还想上明石家秋刀鱼的《超级机关TV》,不过它的问题要难多了,完全没什么自信答对呢。

我说~
为什么呀?
为什么你在看这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