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感叹过,过往追过的所有明星,我从未真正喜欢过他们。近日,我简单做了一个梳理,从最遥远的黄家驹开始,到最近的玉森,时间跨度32年,结合GPT帮手得出了一个精准结论。
它解开了我所有疑惑,我的脸盲症,符号化追星,平权观念都指向了一点:我不把人当人看。人在我眼里,就是windows系统界面里的小人👤(←就长这样)
我天生偏好符号化认知,而偶像这个行业刚好以最纯粹的符号形态存在。即,不展示真实完整的自我,只展示经过选取的侧面;承载个人价值投射,允许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自由定义。完美戳中了我想要的点。
我的历年偶像,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永久长情型。
代表人物:
① 死亡带来的永生符号(黄家驹)
黄已经集三位于一体,成为究极符号。既包含强者属性(创作力,歌喉),又投射个人信念(不畏强权),加上永不塌房的死亡,符号彻底冻结。
② 价值投射高度吻合的符号(肖战)
我喜欢的已经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价值阵地”。我不关心他的日常,我不需要知道他早餐吃什么,和朋友聊什么,与我无关。
从最初投射魏无羡开始算起,我投射了“坚持”,“信念”,“意志力”,“逻辑判断”,早就成为了一个混合的价值观载体。AI说得对,我永远不可能是infj,我的脑回路里,就没有fe这个选项。看到他发道歉文、妥协,我不会考虑他是否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心生不忍,我只会无情地切断联系。理智上,我认可最优解,认可其合理性,但价值观上,无法接受。我追的从来不是“人”,而是人设背后的价值,投射的理念。我伤心,也是他辜负了心中理想,破坏了一个我以为可以投射的价值镜子。
现在的释然,成为高度符号化,也是因为,踢掉那篇唯一的道歉文,后续发展依旧符合我的一贯认知,价值观的具象化,我可以接受。但不代表我会原谅那篇道歉文,所以,再见。
第二类:“强者/极致能量”型
特质:
1,实力出众,体现在唱功、舞技、演技上
2,极致的专注力和职业素养
3,身上有超越普通人的“力量感”
4,能与自己对价值、秩序、能力的追求产生共鸣
代表人物:东山纪之
我可以因为他的舞蹈,瞬间从木村拓哉降担。我依旧认可木拓的强,但我找到了更强者。
我曾经学习东山,每日练习仰卧起坐,保持每天300个坚持了3个月后,因一次发烧中断。我深知我的意志力,根本不及东山分毫。即便我早早地离他而去,追逐更多强者,但他在我心中仍有一席之地,只因,全方位的强。我并未超越他,他在我心里,从未闭环。
第三类, “笨拙/努力”型
特质:
1,才能或颜值不算顶尖,但努力感、成长感明显
2,天真、笨拙、纯真,甚至有点“人畜无害”
3,在团队中保持努力,展现韧性或可爱性
代表人物:玉森裕太
我需要见到可塑性,承载付出努力带来可见成果的正循环系统。某种意义上,我追的是“努力”,人只是载体。强者虽强,但顶峰往往意味着不可再攀登。这个时候,Lv.10~Lv.30带来的可视化效果更具魅力。但此类往往难以持久,我虽然认可成长,但最终还是会被强者吸引。虽然但是,强者也不会持久,殊途同归。
所以,我的理想型其实是:Lv.255系统下的Lv.99。
总结:
动心的第一步,一定是价值投射。我喜欢的是偶像的特质,但我从未喜欢他们的整个人。我甚至不需要他们是真人,只需要作为稳定的符号出现,不越界;可以随时退出,无需负责;不侵犯我的生活;不操控我的情绪;不会对我提出需求;以及,最重要的,永远站在远处,让我自由塑造意义。
难怪追星使人欲罢不能。
我会榨干每一任偶像的可利用价值,步骤大致如下:
1,发现对方身上的某种价值
2,该价值与内心的某部分共鸣
3,付诸现实行动,包括看控,产出,挖掘学习点
4,价值吸收殆尽,继续前行,留下对方在原地
这已经成为一套循环机制,仿佛贪吃豆一样,一路前行,永不回头。如果我追一个星,我不能从他身上获得好处,这段追星经历就是失败的。不管是强者型还是成长型皆如此,只有两类人被排除在外。1,死者(黄),2,高度符号化的对象(肖)。后者一旦违背符号,我会骂得比谁都狠。
我对过往所有追过的明星都心存感恩,全都是恩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