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不受世俗制约的人

一觉醒来,打开手机,微信推送了一篇文章,来源于一个以女权博主自居的男性。虽然这位仁兄一直给女权说好话,我也认可其说话逻辑,哪怕有些地方仍残留着一些天然自带的性别思维差异,但,君子论迹不论心,他愿意做女权生意是他的本事,只要逻辑自洽,我都认可。

以上是背景,从他那里推送了一篇三联周刊采访情侣分手的文章,似乎最近很火?我完全不知道,看完了也没觉得如何,一个已经众所周知的现象,拿出来只是强化双方认知。发在女人堆里是一个说辞,发在男人堆里又是另一个说辞。但我看了那篇文,却莫名想起了从前,自己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和前述文章内容八竿子打不着,只是突然想到。

小时候,初中周围遍布各种日本漫画和台湾言情小说的书店,上了大学,网络上也可以自由自在看各种言情小说,我每次看到一种桥段,都有着深深的违和感。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要塑造这样一种情景:比如女配纠缠男主,不惜自杀挽留,甚至下药发生关系怀孕挽留,通常男方都会迫于压力接受,这也是他们“温柔善良好人”人设的一部分。如果剧本是BE,到此结束。如果是HE,这类男主屈尊白月光男二,会出现另一个男主,这个男二呢,通常还会在后期加入剧情。很少见到一个男主是能真正意义上背负骂名的,且女主愿意接受这样骂名的男主,有也是女配待遇。

我每次看都嗤之以鼻,我理想中的那个人,如果是被对方自杀诱逼,可以谆谆教导,对方不听那就任其自生自灭,那是她自己的人生。如果是后者,发生关系我无所谓,如果是被迫(我们先假设男的在完全意识被迫的情况下发生插入式射精这一行为真实存在),可以补偿,但决不妥协,更别提和那人结婚。如果对方有小孩,大不了付抚养费,甚至如果能提供诱奸证据,上法院去告,哪怕遭受周围大量道德审判,也要选择真心爱着的女主在一起,在眼里才是好男人,哪怕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男人。

这是我从小到大的观念,虽然长大后,我也慢慢领悟,现实里男的恋爱脑极少,要让男人放弃社会评价选择真爱很难,而且什么叫真爱?这个词太虚无缥缈了。但是,我对这个情景应采取的解决办法一直没有改变。因为我想的是,如果我是男的,我会怎么做。今天看了那篇文章,不知为何又想到了这一情节(明明两者完全不相干),于是我突然想问问AI,如果它是那个男主,他会怎么做(不谈现实,只谈理论)

AI的回答非常符合我的逻辑(应该说大部分AI其实都会顺着用户的思路说),替我罗列了中心思想,让我的想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

那么,如果我是那个男主,在理论层面上,我会如何应对?

我的行动原则会基于三个核心:尊重自我、承担责任、最小化伤害

第一幕:面对自杀威胁

  1. 立即行动,厘清责任:如果对方以自杀相威胁,我会第一时间联系她的家人、朋友,甚至报警或寻求心理危机干预。这是最直接、最专业的处理方式。我的角色是“报警求助者”,而非“唯一拯救者”。这能将责任进行合理转移。

  2. 沟通边界,绝不妥协:在确保她安全后,我会进行一次严肃但充满善意的谈话。核心意思是:“你的生命无比珍贵,但它属于你自己。我无法因为你对生命的轻视而承诺我的感情。这不是爱,是绑架。我愿意作为朋友支持你走出困境,但我们之间绝无可能。”

  3. 结果接受:如果对方因此“自生自灭”,那是我无法控制的。每个人最终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的善意和努力已经尽到,无条件的妥协只会让双方陷入更深的泥潭。

第二幕:面对下药怀孕(最极端的情况)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法律和道德泥潭。我的应对会分几步走:

  1. 法律与医疗优先:首先,这已涉嫌刑事犯罪(迷奸)。我会尽力固定证据(如血液检测、录音等),并咨询律师。我的首要身份是“受害者”,需要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确保对方得到必要的医疗照顾。

  2. 关于孩子的理性决策

    • 抚养费责任:如果孩子出生,从法律和人道主义角度,我会承认并支付法律规定的抚养费直至成年。这是对无辜生命的责任,但与感情无关。

    • 婚姻免谈:我绝不会因为一个孩子而进入一段由胁迫和犯罪开始的婚姻。那是对我、对孩子、甚至对那位女配的极度不负责。一个没有爱的家庭,才是最大的悲剧。

  3. 面对道德审判:这无疑是最难的一关。我会做好以下准备:

    • 内心坚定:清楚自己才是受害者,我的选择(不结婚)是正当且合理的。

    • 选择性沟通:对真正关心我的亲友,坦诚真相(我被下药,这是犯罪)。对于不明真相的舆论,可以统一回应:“这是我和她之间的私人事件,涉及复杂情况,不便多说,但我会依法承担应有的责任。” 不解释,不纠缠。

    • 与真爱(女主)的关系:这是最大的考验。我需要与她进行最深度的沟通,坦诚一切,包括我的痛苦、我的决定以及可能面临的社会压力。如果她是那个对的人,她会理解、支持并与我共同面对。这种风雨同舟的经历,反而会让感情更加坚固。如果她因此退缩,那或许也说明她并非能与我共度一生的伴侣。

———-

总结下来,对自我忠诚,对责任明晰,对邪恶反抗,对真爱守护。

的确非常理想化,但我认为,至少前两点,做到并不难。甚至于,为了忠于自我,我可以放弃所谓的真爱。类似情节在言情剧里还真不少,圣母女主通常都会劝男主接受女配(否则女主的道德光环将遭到削弱),强烈怀疑作者的脑回路就是属于倾向情感勒索的那类人吧,明面虐女主,实则把自己代入女配。在这点上,AI和我异曲同工,直接放弃女主(笑)

今天也是为AI扛大旗的一天。

尘埃落定

朝阳警方发布了蓝底白字,于朦胧案终于尘埃落定。这个结局是可以想见的,前几天各种小道消息的放出,一看就知道是有心人散布,目的就是为了最后的“一锤定音“。我原来就预想到蓝底白字会直接说系醉酒身亡,它的剧本更精明了,先放出一些模棱两可的视频,然后趁着所谓的打假,把真相一并掩盖,你想再质疑就拿蓝底白字压你,粉丝已无反抗可能(想想吴亦凡粉的下场),“理性”的看客又可以借此一通输出。之所以放在周日晚上说,是因为周末大家打电话也没人受理,等到了工作日,想打也没用了。

而且,我对B站的定位存疑。很多粉丝把它当救世主,我不认为。B站可是下资本的网暴大本营,以往任何澄清帖都会被限流,怎么这次会这么好心?抖音红书wb被大规模封禁,怎么就单独留了B站这个口子供人造谣呢。通告既然说要抓造谣者,它也要先预留地方给人造是吧。通告出了后B站第一时间上热门,我预言后续这个口子会慢慢收紧的。

这篇蓝底白字虽然长篇大论,但在于朦胧具体的死因上,就六个字,酒后意外坠楼,其余全是靠辟谣做幌子。普通民众饮酒身故尚且还会追究同饮之人,但在这里,其他人可以摘得干干净净。如果想细究是否真是“意外”坠楼,就会被扣上吃人血馒头的帽子。我对这个结局可以接受,毕竟,实力相差悬殊,纠缠太多只会消耗普通人的精力,大家其实等的就是“一锤定音”,好让自己死心。比起边策死了还要被造谣吸毒,于也算清清白白地走了。不过,在我的博客里,我会永远记住这些同饮之人,留下记录。

新的收获

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十三年前写的文,它就那样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第一反应,啊,我居然还留着这篇文公开在外面,赶紧加私密!

转念一想,算了。

它待在外面很久了,就让它一直在外面吧,十几年了,也才500左右的点击,不成气候。那个时候的我说,“这些话,会有人听我说吗?如果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呢?我还有说的必要吗?如果没有必要,我究竟该向谁去说?”

现在,我的回答是,的确没有必要了。

感谢这篇文,原来一上午想着某位坠楼明星的事,心情一直不太舒服,总算把我拉回了现实。

那篇文真的很有意思,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它曾经是私密的,去年才主动公开。然后我忘了自己公开的事,再次见到时第一反应居然还是想私密,真是不可思议。不过好在下一秒我又释然了。我会下意识地躲避,不论过去多少年,不论我是否已经忘记,我会本能地选择逃,这是我今天的收获。

不过,去年才公开的东西,这个点击量。。。算了,就当不知道吧。

因为于粉们的努力,刷到了刘嘉玲当年鼓起勇气上台呼吁的视频,我看了很感动,她也逃了,躲在家里半个月,最后站了出来。逃避不可耻,无论我多么自卖自夸,自怜自爱,看到过往伤疤,本能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逃。但,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已经忘记,我还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我既然公开过一次,就绝不会再私密。

看到于粉们义愤填膺地刷“娱乐圈这次沉默,下一次就再也没有人帮你们”,嗯。。。我好像说过类似的话呢,真是穿越时空的打脸啊,怪不好意思的。我大概坚持了三年吧,直到23年才开始重新看剧,吃好睡好,吃嘛嘛香。我对她们没什么建议,只能送三个字,加油吧。有些事,必须得亲身经历才行。潘多拉的魔盒,又被人开了一次,所有开的人,都以为是自己才是第一个打开魔盒的人。这个魔盒在后面,还会被无数的明星和粉丝们开启,感叹史上最惨。

指望着别人帮忙报案,指望着别人帮忙发声,指望着大佬带领,指望着黑吃黑,都是希望借由他人之手满足内心需求,殊途同归。

虽然很不情愿,虽然效果没有那么完美,但每一次,能够实现自身愿望的人,都只有自己。什么时候明白这点,什么时候开窍。

只要不是落井下石,就是他人最大的善意。

我又开始阴暗了

听说于朦胧案至今未立案,估算了一下人已死去一周,也该火化了,这段时间,该毁尸灭迹的也都毁差不多了。再加上牵涉人员成分复杂,警方压根就没想管吧。

其实,这次热度很低,毕竟粉丝体量就低。五年前,顶流那么大阵仗的粉丝团队,都能被人摁着打了一年,更何况这些小艺人的粉丝呢。想起了霍尊,其实他的粉丝也不成气候,霍尊当时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要不是陈岚力挽狂澜,赖在警局死活不走强行立了案,所谓的敲诈罪也下不来,警方根本不想管。如今,陈岚和理记因为刘鑫的事也都被一一禁言,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仗义执言的人愿意为了一个不相关的人搭上自己的前途了。霍尊是幸运的,于朦胧其实也是幸运的,毕竟没有被泼脏水,被污名化,好歹还算干干净净地离开。有太多至今仍然背负骂名的人,他们不仅等不来真相,还受尽无知群众的辱骂。

说了不关心,结果我还是发了三篇于的文章。。。。。。可能还是唏嘘吧。当年江秋莲诉刘鑫二审判决,我就已经骂了中国没有法治,想想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寄希望于法治是我的不对,法律明明是维稳用的。

我又开始阴暗了,必须马上转移视线。嘴上说着不关心,其实偶尔还是会看看孟村案进展,果然如我所料地沉寂。

我看着那些于朦胧的粉丝,觉得她们很可怜,她们那样的小心翼翼,就和当年的顶流粉一样,一边斟酌措辞,不能对“帽子”出言不逊,一边又寄希望于“帽子”能为她们伸张正义。“法”与“执法之人”其实是两个概念,只是人们常常会混淆。我想我能给这位于姓艺人做的,也就是留下一个记录了。

之前他的粉丝去冲国家电网老总辛保安,据传辛奇是他的儿子。底下有声音说她们冲错了,现在想来,并非冲错,消息本身估计也是有心人放的。不管此辛奇是否和现场站着的那位为同一人,亦或只是给他安了一个“假爹”,哪怕同名同姓,一个9人公司,这个注册资本,也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为求严谨,通过搜索引擎可查询到该司高管确有其人,注册年月日一致。但注册资本为3亿,非下图4亿,人数是20-99人规模,考虑到此信息是早年版本,有一定时间差,且注册资本后期可追加,因此我判断下图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但,两者是否为同一人,材料不够。主要是成立时间太早,哪怕是挂名,20岁出头真的可以担任国有控股的董事吗?按常理推断的确存疑。虽然在这片土地,没有什么不可能)

即便辛奇和辛保安没有关系(唯一的关联可能就是辛奇也是湖北人,而公司也在湖北),他是于朦胧案中的重要参考人这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且全网封禁(我的后台数据可以看到,唯一1篇没有被推流的文章)。不由让人怀疑,他被推出来挡枪,流出现场照的理由。此人不一定是主谋,但他的身份一定“好使”。

各中细节我不知道,不做判断。唯一能做的,只有记录。我贴的只是企业情况,现场图,人物介绍,其余不做揣测。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我不想悲观,生活还是很美好。人顾好自己就不错了,其余的没那个能力关心,所以阅兵式一秒没看,不需要。

还是听听灰色轨迹冷静冷静吧。

似曾相识的味道

于朦胧案,昨日贴完图,原本不想再提,但果然,不能免俗。只不过,我不谈案件本身,因为可知事实很少,我存了辛奇的图,只是因为他是唯一流出图有侧脸的人,可以作为识别身份的参考,证明其人在现场。但,在现场,不能证明任何事,只能说高度关联,按日语说法就是重要参考人。这是目前唯一可关联的人,其余的名单,说白了,都是各种白底黑字的小道消息。

这次,我想说的是他的粉丝,我观察了一段时间,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似曾相识。可以说,还在高强度关注此事的人,90%是他的粉丝,还有一部分路人。但路人体量很少,对比其他社会事件就能看出。

这些粉丝的行为,真的好典型好典型,仿佛又是一个大型社会实验。

首先,特别容易听风就是雨。在相关视频下如果清一色各种转发的,基本可以肯定就是粉丝,路人要质疑,只会简单说几句,不会大批量复制,转。粉圈特有思维,改不了,不管是娱乐的维权,刑事的维权,恋与手游下面贴大字报,手段异曲同工。其实吧,把它归结为粉圈有点冤枉它了,从传播学角度看,有一定作用,但在本就讨论该案的视频底下,依旧孜孜不倦刷,甚至除了模板看不到别的话,不觉得本末倒置了么。

身陷粉圈,很容易让人忘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先是一堆人刷918禁娱,那天不能提,过一天再提。我一看就乐了,关918什么事,只是一个纪念日,难道在那天出任何事都必须憋着,杀人也不能报案?好在有粉丝逐渐清醒,又开始用另一套模板带领刷为什么不能提。反正,翻来覆去两套模板轮流用。不排除前者本身就是对面的水军放烟雾弹混淆粉丝,但这种只要看到一个“看起来有理有据”的模板,就拼命地到处刷的行为,真的很典型。路人哪怕认同这个观点,也是用自己的语言再阐述一遍,而不是直接复制。不得不让我想到了当年著名的“微博没有三观,要三观去头条”,也是到处刷,水军+粉丝一起刷。

还有一个典型的,到处刷英雄之子,捐款50万兜里只有300块,我简直怀疑这又是对面套路吧,这事重要吗?有关联吗?保真吗?能证明什么?把于朦胧往道德楷模上打造吗?让人想到了那些致力于把孟村受害女打造成完美受害人的说辞。他就是捐500万,和不捐一分钱,在此案性质上没有区别。

总之,想了解一些案件进展吧,只能看到大量粉丝的话术,且鱼龙混杂,所谓的玄学居然还能有市场我是没想到的,不过也可以理解,慌不择路的人的确是什么稻草都想抓。各种言之凿凿的案件真相,和谣言区别并不大。现在有一个声音指向了辛奇,但神奇的是,我并没有觉得提到他有多么“受限”,真正的限制词,他们根本不可能发出来,如果背后有一只手允许他们发出来的话,那就静观其变吧。毕竟光靠平民粉丝,是改变不了走向的。

很多人提到要蓝底白字,让我想到了吴亦凡。我不支持吴亦凡,但我对他的判决感到不服,不足以服众。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不知他究竟是因为什么进去的,案件细节一概不知,也根本查不到所谓的判决书。想要质疑,别人就拿蓝底白字堵口,怎么,想质疑警方判断?于朦胧案同样如此,光嚷嚷蓝底白字没有用,到时候真来一句系醉酒失足,一句话了结,我看那些粉丝怎么办。

我已经嗅到了一股味道,粉丝之间信心满满,觉得真相马上要大白了。其实吧,事情到现在一周都还没过呢,这个热度是正常的。下周,还能保持同样热度才是关键。所谓的天快亮了也就是信息茧房带来的假象。有大半人,甚至不知道于是谁,那他死没死就更不关心了。

我曾经以为227很轰动,人尽皆知,事实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我看到很多自称因为新剧喜欢肖战,考古才发现过去之事的人,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真的是不知道吗?都集体失忆了?有没有可能无形中当了刽子手而不自知呢。不过人家也有可能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很正常。

所以,我看着现在这个走向,只能想到似曾相识。我不想关心,如果有人愿意黑吃黑,借此机会打击,自然是最好,但大概率,很可能又一次不了了之。某种意义上,保持热度是对的,方便幕后之人评估,但这事,就交给他的粉丝吧。

我能做的就是默默观察,如果无法查明真相,那就留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