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间隙性厌蠢症发作,但不想过多赘述。只是感觉,随着年龄增长,感官越来越变化。第一阶段:觉得别人蠢,但内心谝自己不蠢。第二阶段:不装了,就是蠢,自己得出结论,却否定这个结论,是对自身意志的背叛。第三阶段:为什么害怕蠢呢,蠢意味着还有向上空间。
现在,一不批判,二不拯救,我只提供“看见”。好比之前和A对峙,我一点都不想和别人争辩,只上图,看得懂的自然懂,看不懂的交给后期经验累积,我不负责捞人。
我发现很多人只能看到点,单个的点,单个的动作,单个的表情,单个的符号。点与点之间,一个框里的点,还能注意关联,几个框里的点,就成了盲点,他们是真的看不见,点连不成面。不知道以前的阅读理解是怎么学的,不会以为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真的只是在玩梗吧。
不说了,又要变嘲讽了,非我本意。转换视角,我觉得拼图完全可以规避这一点,我要大吹特吹。
我的兴趣爱好不是拼图,至少不会闲下来专门去买。过往几次都是先看中作品,恰好在周边中选择了拼图。但拼拼图真的太舒服了,简直可以用愉悦来形容,仿佛找到了舒适区。只不过,也不会多拼,一来耗脑,二来耗体力,尤其我喜欢一天拼完,且非1000片不拼。我再怎么努力,这都是一项累人的活,如无必要,不尝试。
我推崇拼图的一点是,能极大满足掌控欲,且是最快提升自信心,进入心流的工具。后期随手拿起一块,都仿佛心领神会知道它在哪里,哪怕与自己正在集中攻克的区域相差甚远,但就是这么神奇,它就刚好嵌进了那个角落里。我的理解是,这是大脑背后的潜意识在拼图,它能看到整个框架。
拼图分几个等级,LV1:背面有ABCD标识,LV2:按区块划分,背面用颜色标识,LV3:背面无任何标识。我都玩过,感觉差不多,不用刻意追求难度。所谓的标识也只是提示,可用可不用。
今天也是为拼图打CALL的一天,不过暂时不想尝试,契机还没轮到。
